吃素不吃肉也患大腸癌?有醫生分享病例指,一名50多歲女子茹素幾十年,卻患上大腸癌第3期,須切腸保命。 醫生發現,該女子常吃1類食物惹禍,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后來,她更因輕視1種身體變化,導致延誤治療。 吃素也有秘訣?有研究顯示,采取1種素食方法,可減大腸癌風險43%。
不吃肉也患大腸癌3期 長年吃素竟要切腸保命
胃腸肝膽科醫生張振榕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病例,一名50多歲的婦女茹素長達幾十年,后來出現血便,檢查后證實患上大腸癌第3期,更須要切除一半的大腸,以及進行化療,方能保命。
大腸癌癥狀易忽略?持續便秘也是征兆?
根據癌癥網上資源中心數據,大腸癌常見癥狀包括大便異常(帶血、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呈幼條狀)、持續便秘或腹瀉、大便后仍有便意。 另外,若無故體重下降、下腹不適、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也可能是大腸癌征兆。
為何吃素也患大腸癌?1類食物暗藏陷阱?
長年吃素也患大腸癌的原因是什么?張振榕醫生指,飲食方面,該女子雖然該婦茹素已久,卻因經常吃1類食物,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另外,她也一直輕視身體出現1種變化,導致情況惡化。
引發大腸癌三期3大風險因素
-
肥胖:該女子體形肥胖,飲食高油及高糖,而且纖維量攝取不夠。
-
常吃加工素:她常吃“加工素”(加工食物),例如素肉、素雞、素魚等,其實非常油膩,與食用健康原型食物的“健康素”不同。
-
輕視大腸息肉:她約于3年前曾照大腸鏡,發現生有0.8cm的腺瘤,卻因宗教信仰,不聽醫生勸告堅持不切除。 直到2、3后因為大便出血,才要求做第2次大腸鏡,已演變成大腸癌第3期。
大腸癌5大成因 不常運動也增風險
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 有5種常見的飲食習慣或身體狀況較易引發大腸癌,包括經常攝取高動物脂肪、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以及結腸長期發炎或有息肉等因素,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素雞素肉易致癌?吃1種素食減43%風險
加工素食有什么問題?如何吃素才健康又防癌?營養師劉怡里曾講解加工素食的致癌風險,生產素火腿、百頁豆腐、仿肉類的素雞或素鴨等加工食品時,會加入很多不好的油脂,例如棕櫚油等,容易令人體發炎。 豆類為常見的素食食物,由于本身偏干, 制作及烹調時也可能會增加油脂含量,而高脂飲食容易引發大腸癌,甚至增加患乳癌的風險。
她引述美國醫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進行7年,并分析逾7萬7千人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吃全素的人有助減低患大腸癌20%的風險,而吃魚素(只吃蔬菜和魚類),則減低高達43%的直腸癌風險。
1類大腸息肉惡化危機更高
至于大腸息肉,不切除一定演變成癌癥嗎?張振榕醫生提醒,若放任大腸腺瘤不管,恐在5至10年內演變成癌癥。 即使若不想切除,也建議在半年內要回診追蹤,因腺瘤大于1cm以上都很危險。
大腸息肉的種類和癌變風險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資料,息肉主要有2大類型,腺瘤(Adenoma)和增生型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腺瘤是一般想象中息肉的樣子,呈蘑菇狀或肉瘤狀的凸出物。 這類息肉較可能變異為惡性腫瘤,由長出腺瘤到惡化至大腸癌,約需時10年。 所以,當醫生看到腺瘤,通常都會“除之而后快”。
至于增生型息肉的樣子呈扁平狀,稍稍隆起,形狀有點像熱香餅。 這類息肉相對而言較為安全,一般會維持良性,惡化變異的機率非常低。 醫生較可能因應病人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切除。
6招預防大腸癌 2類食物要少吃
除了避免加工食品與及時切除息肉,還可以怎樣預防大腸癌?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大腸癌是香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癥,除了多吃蔬果及五殼類食物,少吃肉類及動物脂肪、少喝酒以及戒煙,也有助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更多健康資訊,盡在星島環球網:
微胖更長壽?研究揭1種身型死亡率最低,醫生教2招塑造長壽體型
數據源 :醫師好辣、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癌癥網上資源中心、香港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