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生活及工作壓力大,容易引發很多疾病,“神經衰弱”是其中之一。 這個綜合征候群可涉及多種癥狀,例如頭痛、失眠、肩頸痛、記性差等。 注冊中醫師張勇指,中醫學防治此癥,主張集中緩減患者的精神壓力。 他推介26款食物及湯水食療,透過飲食調理心、肝、脾3大主要臟腑,放松緊張情緒,并改善生理上的不適癥狀。
壓力大工時長易神經衰弱 分辨10大癥狀
神經衰弱癥的成因主要與生活作息有關,高壓、緊張、過長的工時等因素,可以使腦神經過于活躍而引發神經衰弱,從而產生各種包含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腦部功能失調的癥狀,例如心跳加快、頭痛、失眠、肩頸痛、記性差等。
張勇醫師表示,神經衰弱屬于中醫“不寐”、“眩暈”、“健忘”、“心悸”、“怔忡”、“頭痛”、“耳鳴”等范疇,中西醫對于神經衰弱成因的認知上,并無太大差異,均認為本病的形成與壓力和長期的精神緊張有關,工作量太大、壓力大、經常性熬夜等都是導致神經衰弱的高危因素,而一般起病年齡多在青壯年期,又以女性患者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神經衰弱10種常見癥狀:
-
心跳加快
-
持續性疲倦
-
情緒暴躁或低落
-
身體虛弱
-
注意力不集中
-
汗多
-
頭暈、頭痛
-
失眠
-
肩頸僵硬酸痛等肢體痛癥
-
腸胃道不適
成年人神經衰弱 推介10種食物改善癥狀
張勇醫師表示,成年人的情緒問題多與社會及工作生活壓力相關,通常伴有情緒差、頭痛、頭暈、失眠等癥狀。 另外,肩頸勞損、疼痛也與情緒互相影響。
通過改善日常飲食,適量進食以下10種食物,亦有助紓緩多種的神經衰弱癥狀; 例如可食用陳皮助除解氣滯、除煩; 吃芫荽理氣兼開胃消食,以解決腸胃上的消化道不適; 進食蓮子則可養心,有助改善虛煩、心悸、失眠等癥。
以下10種食物適宜成人食用,改善神經衰弱的飲食:
-
陳皮
-
蓮子
-
芫荽
-
山楂
-
薄荷
-
玫瑰花
-
龍眼肉
-
酸棗仁
-
百合
-
茯神
張醫師指,臨床診治發現,不少頸椎病、脊椎痛癥患者,正正長期處于情緒緊張狀態,長期痛癥也令他們更易產生抑郁情緒及負面思想。 同時受情緒問題和痛癥困擾的患者,對疼痛感覺可能是很復雜、混亂的,自我感覺全身不適、頸背痛、胃痛、頭痛等情況會反復、交叉出現,令他們難以判斷如何求醫治療,更容易感到焦慮、抑郁和無助。
中醫治療痛癥的優勢非常明顯,能利用針灸、推拿、復位等療法迅速于當下緩解癥狀,見效甚速。 患者平時亦可適當運動,以放松心情及有助改善勞損、疼痛。
成人神經衰弱 推介3款湯水食療
張勇醫師為神經衰弱癥的成年患者,調配了3款食療,有助紓緩癥狀不適,當中包括茶飲、湯水及糖水:玫瑰花茶、補氣安神湯、百合蓮子糖水等。 平時思慮多、情緒低落、壓力大的女士,尤為適合飲用玫瑰花茶,有助調理情志、減壓。
湯水食療材料、做法如下:
玫瑰花茶:
材料:
食用玫瑰花 1至2錢
蜂蜜 適量
做法:加開水浸泡15分鐘,即可加蜂蜜調味飲。
補氣安神湯
材料:
五指毛桃 5錢
山藥 5錢
玉竹 5錢
百合 5錢
蓮子 5錢
豬腱 半斤
做法:各材料洗凈,豬腱先汆水,同放煲內,大火煮滾后再用細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百合蓮子糖水
材料:
百合 5錢
蓮子 5錢
雪耳 1至2球
做法:各材料洗凈,加適量清水,中細火煮半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長者神經衰弱 推介10種食物調理紓緩
張勇醫師指,臨床上,不少老年人都會受慢性痛癥困擾,關節炎、退化性等疾病反反復覆,加上患有其他慢性內科疾病,久病之下情緒自然更難安穩。
針對神經衰弱癥的老年患者,治療上除了可以針灸改善痛癥外,還建議食用以下的食物、藥材,有助整體紓緩不適:
-
熟地
-
夜交藤
-
合歡花
-
柏子仁
心悸/失眠/健忘長者 宜吃人參麥門冬
余下6種適宜長者食用,有助改善神經衰弱的飲食,例如人參、麥門冬、桑寄生等。
-
人參
-
麥門冬
-
桑寄生
-
女貞子
-
大棗
-
海參
長者神經衰弱 推介3款湯水食療補虛
張勇醫師強調,神經衰弱的年老患者不可忽視補虛的重要,在辨證下,宜予以養心安神、益氣補腎、舒筋通絡等的中藥及食療,以內服調理,滋養氣血。
他建議長者飲用以下3款茶飲/湯水,包括:柏子仁茶、酸棗仁大棗枸杞子茶,以及太子參安神湯,分別有健脾、寧心安神等作用,更能有助改善陰血虛、肝腎不足而導致的多種神經衰弱癥狀。
3款湯水食療材料、做法如下:
柏子仁茶
材料:
柏子仁 1錢
蜂蜜 適量
做法:柏子仁略沖洗,加開水浸泡15分鐘,即可隨喜好加蜂蜜調味飲用。
酸棗仁大棗枸杞子茶
材料:
酸棗仁 1錢
枸杞子 1錢
大棗 1粒
做法:各材料洗凈,加開水浸泡15分鐘,即可飲用。
太子參安神湯
材料:
太子參 15克
山藥 15克
茯神 10克
夜交藤 10克
豬骨 半斤
做法:各材料洗凈,豬骨先汆水,一同放砂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用文火煲1小時,加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治療神經衰弱要調理心/肝/脾 減輕情緒壓力
張醫師表示,在中醫角度上,情緒諸癥與“心”、“肝”、“脾”三臟關系最為密切。
1. 心:中醫學上的“心”有“藏神”作用,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緒和一切生理活動。
-
情志失調首先損及心神,常見因擾及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不少人在受到太多壓力、精神緊張時,最常先影響睡眠,包括難以入睡、眠淺易醒、多夢等,心失所養亦會導致心慌、心悸、健忘、注意力難集中等癥狀。
2. 肝:中醫學上的“肝”有“疏泄”的功能,疏泄的功能的其中一方面,是指調暢情志的功能。
-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時,則氣機通暢、氣血的和暢,人則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
若肝失疏泄,肝氣郁結,則更容易出現郁怒等情緒,亦會導致精神抑郁、胸脅滿悶、善太息、乳房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癥狀。
-
肝的疏泄功能亦有助促進、調和脾的消化功能。 若肝氣郁結,則會影響脾氣的運行,食物運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致腹痛、腹脹、腹瀉、嘔吐等。 正如有些人在情緒不佳時胃口亦會轉差、消化功能亦受影響、容易胃脹等,這正是因為肝氣郁結影響脾氣的運行所致。
3. 脾:
-
神經衰弱此病一般病程較長,而且易反復纏綿,“久病多虛”,本病亦以虛證多見,故治療時除了要疏肝解郁、養心安神外,也要注意調補脾胃。
-
“脾主運化”,脾有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微和津液并布達全身的功能。 脾胃功能正常,方能氣血生化有源,使精神有所依附。
更多健康養生資訊,盡在星島環球網: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