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宋時期,雖然對外備受詬病,文化卻達到了另一個高潮。宋詞是讓人神往的,它如同唐詩一樣,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與此同時,漢民族強大的文化向心力,讓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日趨同化,讓他們向光輝燦爛的文明邁進。遼道宗耶律洪基就曾感歎:“愿后世生中國!”這當然是個夢想,于是他還自我安慰: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于中華。 遼朝如此,金朝同樣如此。宋人吟誦詩詞歌賦,自然也會影響到遼金,同樣誕生了不少杰作,涌現出不少頂級文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末的元好問。
他被譽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詩歌成就最高,詞作也是金代一朝之冠,甚至與宋詞相比,也不遑多讓。其中這首《摸魚兒雁丘詞》,被很多人認為是近代最著名、成就最高的一首詞,它的第一句,相信您不會陌生: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首詞有個背景,詞人當時只有16歲,對于愛情自然很懵懂。他在前往應州考試的時候,在路上聽到一個捕雁者說,兩隻比翼雙飛的大雁,被他射下一隻后,另一隻大雁竟然從空中撞下來,不愿意獨活。大雁的殉情,給年輕的元好問極大感觸,他買下了這對死去的大雁,并為之建造了墳墓,名為“雁丘”。
根據這個故事,他寫下了這首詞,還將經歷作為序言,一同留下: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上闕是寫大雁的故事,詞人直抒胸臆,以自問自答開篇:請問世間甚麼是愛情,竟然讓它們以生死來對待!不管南北多少路途,它們都比翼齊飛,不離不棄。不管是寒來暑往,它們依然恩愛如初。愛情有多快樂,分離的時候就有多痛苦。到現在,才知道它們比世間癡情男女更癡情。它們應該在說,前程路漫漫,千山萬里,晨風暮雪,失去了摯愛,形單影隻地獨自生活又有甚麼樂趣?
在下闕中,元好問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卻是以此襯托大雁殉難的痛苦。汾水一帶,是當年漢武帝尋歡作樂的地方,那時候鑼鼓喧天,鐘樂齊鳴,是何等的熱鬧。如今卻是冷煙衰草,一副蕭條的景象。漢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于事,山神為之悲鳴,死者卻無法複生。兩隻大雁的深情讓上天也感動。我不相信,這樣的靈物會和普通鶯燕一樣化作黃土。它們會留下身后名,長存于世,等待文人騷客的紀念。狂歌縱酒,來此訪尋祭奠這對情侶。
這首詞以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展開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它并不複雜,卻將詩人對于大雁的惋惜之情和對于愛情的歌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尤其是第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成為了千百年以來無數人反復吟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