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季容易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感染感冒或流感?吃蒜可以治感冒?有營養師推介10種食物最有效紓緩感冒的食物,有助止咳、收鼻水、抗發炎、通鼻塞,緩解多種不適癥狀。
紓緩感冒流感 10大最佳食物
英媒《The Telegraph》綜合多位營養師的意見,列出10種最有效紓緩感冒、流感的食物,增強免疫力。到底吃甚么可有明顯改善?
吃甚么有效紓緩感冒流感?
1.雞湯
有研究發現,雞湯含藥用價值,有抗發炎作用。
營養及功效:含有電解質、維他命和礦物質;含有的半胱氨酸是一種氨基酸,可以稀釋黏液以緩解充血問題。
2.柑橙類水果
食物例子:橙、西柚
營養及功效:含有維他命C,可以增強免疫系統,有助降低感冒風險。
建議:如果不喜歡柑橙類水果,可以吃奇異果,因為一份奇異果的維他命C含量是橙的2倍。
有研究指,感冒時增加水果攝取量,癥狀持續時間縮短10%。
3.乳酪
營養及功效:含有益生菌,例如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有助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增強免疫系統。當中的腸道微生物,可以增強自然殺手細胞、T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系統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抵抗感染的能力。
4.辣椒
營養及功效:含有辣椒素,可以稀釋黏液,清理呼吸道,有助緩解鼻塞問題,并可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癥狀。
5.蜂蜜
營養及功效:含有抗微生物去特性的化合物,例如過氧化氫和甲基乙二醛,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效紓緩喉嚨,減少病毒刺激和感染,更容易吞咽和抑制咳嗽。蜂蜜所含的抗氧化劑,更可減少發炎,促進身體組織修復。
6.大蒜
營養與功效:含有的大蒜素,是一種具有抗菌特性的化合物,有助身體對抗病毒和細菌感染。
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大蒜可以透過刺激白血球的產生,來增強免疫系統,不僅可以減低患感冒的風險,更可減輕感冒癥狀,加快康復。
7.香蕉
營養與功效:含豐富碳水化合物,有助消化;含豐富鉀質,有助平衡身體體液、維持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能力;含維他命B6,有助維持免疫功能;含有一種膳食纖維稱為“果膠”,可促進排便和改善消化系統,有助增強免疫力。
8.姜
營養與功效:含有的姜辣素,具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減輕喉嚨痛和整體發炎癥狀。
相關研究:有研究指,姜有抗病毒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
建議:吃姜餅,或者把新鮮姜片浸泡熱水中10分鐘,泡一杯紓緩感冒的茶。
9.咖喱
營養與功效:咖喱含有大蒜、生姜和辣椒等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食物,這些食物具有抗發炎、抗菌功效,并可減少充血問題。
10.水果和蔬菜
營養與功效:含豐富維他命、礦物質、膳食纖維,有助維持腸道微生物組,加強免疫系統。
營養師指,若感冒時不想吃飯,可以多吃營養豐富的堅果、種子和水果。若吃不飽,可以吃香蕉、提子、杏仁、腰果和南瓜籽作為零食。
避免加劇感冒流感 忌吃5種食物
營養師指出,患上感冒或流感時,不宜吃以下5類食物,以免加劇不適癥狀:
1.酒精
影響:酒精會引致發炎和脫水,令病情惡化,并損害身體免疫系統。
建議:宜飲用由檸檬、蜂蜜和生姜制成的熱飲,以紓緩感冒癥狀。
2.含咖啡因食物
影響: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會增加排尿量并可能導致脫水。脫水會使黏液變稠,使身體更難以清除黏液,從而加劇充血情況并延長感冒癥狀;會干擾睡眠影響身體休息,難以恢復免疫系統。
建議:盡量每天勿飲用超過一兩杯茶或咖啡,并改喝無咖啡因的飲料品。
3.高糖食物
影響:食用含糖產品,包括運動飲料,會導致血糖出現劇烈反應。
4.油炸食物
影響:含有反式脂肪和大量不健康脂肪,會增加炎癥。
建議:避免油膩的外賣,如炸魚薯條、炸雞和漢堡。
5.高鈉食物
影響:攝入過多鹽分會導致液體滯留和脫水,從而損害身體清除黏液的能力。
建議:使用檸檬和香料來增加食物風味。
如何分辨傷風感冒/流感癥狀?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傷風感冒是指上呼吸道被病毒感染所引致的疾病,癥狀有流鼻水、輕微咳嗽等。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香港,流感一般于1至4月和7、8月較為流行。
流感/普通感冒有何分別?
*常見癥狀:
流感: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頭痛、嘔吐、腹瀉等
感冒:噴嚏、鼻塞、流鼻水、咽喉疼痛、咳嗽、聲嘶、頭痛、發燒
*并發癥:
流感:支氣管炎或肺炎
感冒:可能有零星發冷、連帶疲倦、流汗、肌肉及關節疼痛
*潛伏期:
流感:約1-4日
感冒:約1-3日
*流行期:
流感:每年1月至3月,或4月及7至8月
感冒:一年四季
*痊愈期:
流感:約2-7日可自行痊愈
感冒:約2-5日可自行痊愈
*傳染途徑:
流感:透過飛沬直接傳播,或經接受間接傳播
感冒:吸入或接觸帶有傳播性的呼吸分泌物
*痊愈方法:
流感:充足休息、多喝水,如醫生處方可服抗病毒劑減輕病情
感冒:多飲清水、進食有營養及易消化的食物、充足休息。每日可用半茶匙鹽水漱口3次或以上
更多感冒防治妙招,盡在星島環球網:
止咳化痰要吃燉雪梨/燉橙?中醫揭這情況吃才有效!解構2大止咳食療功效
資料來源:《The Telegraph》、香港衛生署、香港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