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漢初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初期,京師國庫的錢已積累到巨萬,用都用不完,人丁繁榮,首都長安的人口達到約100萬。
國力的強大,給了漢武帝施展雄才大略的機會。在軍事方面,他主動派遣衛青、霍去病數度征伐匈奴,又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在南方滅掉夜郎、南越,建立西南七郡;在東方滅掉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在政治方面,他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嚴刑峻法,特務統治。在文化方面,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太學,立樂府。其煌煌功業為后世歷朝君主所艷羨。
然而,歷代那些一流史家卻不這樣看。中國史官都是秉承儒家價值傳統,尤其在經濟上主張政府少干預。對于漢武帝的一生,班固《漢書.武帝紀》贊辭只稱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稱贊其舉俊茂、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等文治事業,而對漢武帝的煌煌武功則不贊一辭,并稱“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在秉持儒家觀念的班固看來,國家的強大,首先應當是民生的安定富庶,而漢武帝雖有雄才大略,卻窮兵黷武,不顧民生,終于使得漢朝的經濟瀕臨崩潰。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解除北方邊患,這本來是屬于正當的國防。但漢軍打匈奴,一直打到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或為了搶奪汗血寶馬,就發兵討伐大宛,那就不是自衛戰爭了。反過來說,這樣的戰爭只會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由于連年對匈奴用兵,加上漢武帝本人酷好神仙方術和奢侈享受,大興宮殿,浪費無度,國家財政很快便瀕于崩潰。為了籌措龐大開支,漢朝政府便只能加重徭役,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都爆發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
為了聚斂財富,武帝還實行“算緡”、“告緡”,凡申報稅負不實的商賈,充軍邊疆一年,并沒收其財產。為了怕商賈有所隱瞞,還鼓勵民眾檢舉揭發,“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即把沒收的財產獎賞其一半。這政策一出臺,全國人都起來紛紛舉報,中等以上商賈幾乎都遭告發,傾家蕩產,天下財富均歸王朝政府。
漢武帝還依靠桑弘羊等人實行鹽鐵官營、酒榷(酒類專賣)、均輸等政策,與民爭利。但官營壟斷行業往往效率底下,官員利用職權貪污腐敗、欺壓百姓的情況日益嚴重,導致百姓怨聲載道。
政府壟斷經營、壓制民營商業的結果是,財富更加集中到那些大官吏手中,而均輸政策并沒抑止住物價,反倒是物價飛漲,百姓更窮,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漢武帝末期,全國人口竟至減少了一半。漢武帝剛愎自用,殘暴多疑,而且還迷信巫蠱。太子被殺,兩個皇后或被打入冷宮,或被迫自盡。他任用酷吏張湯,最早發明“腹誹罪”。
如果百姓不能享受到盛世的繁榮,反而因盛世而受苦,這樣的盛世不是摧殘民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