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集序》,一直是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和尚。
智永死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他臥室梁上鑿好的一個洞內。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那里后,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終推說不知真跡的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最終用“智慧”騙到了《蘭亭集序》,交給李世民。
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蕭翼有功,被提陞為員外郎,加五品,并賞賜給他宮內御馬兩匹、宅院與莊園各一座。
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在宮內的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搨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搨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唐太宗死后,《蘭亭序集》真跡下落不明,它到哪里去了呢?
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遺詔里說,要把《蘭亭序集》枕在他的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內。
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陜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幸免。盜墓者進入昭陵的地宮后,見其建筑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的宮殿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床上放置石函,打開石函,內藏鐵匣。鐵匣里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打開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余年來下落不明,誰也不知道這些寶物的去向。
但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并沒有《蘭亭集序》,而且此后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一些史學家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個更隱密之處。
史學界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蘭亭集序》并沒有隨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干陵之中。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并沒有提出要將《蘭亭集序》隨葬,而是將《蘭亭集序》交給了同樣喜愛藝術品的兒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貞觀十七年(643年)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于干陵。李治臨終前,在病榻上說: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在《蘭亭集序》失傳之后,就有人懷疑它并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藏在干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干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在唐之后,再沒有人見過《蘭亭集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集序》隨葬干陵的說法。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