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近年在引進人才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措施,當中最受歡迎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成功引進了不少優質企業和人才,但也衍生若干亂象,勞福局已預告相關政策將有調整,更指出人才政策最重要是找到香港需要的人才,尺度要合適及嚴格。可以預視,未來“高才”續簽,務必要真正符合香港需求,并對本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積極影響。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于2022年底推出,申請人須年收入達250萬元以上,或本科畢業于全球百強大學并滿足一定工作年限等。計劃符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出僅用一年便完成了三年的吸才目標。
截至八月初高才通共有9.3萬人申請,逾7萬宗獲批。香港的各項人才計劃共計收到逾34萬份申請,其中21萬份獲批,逾14萬申請人已抵港,證明本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
不過,隨著“高才落地找工難”之聲此起彼落,不時謠傳該政策將取消,網上甚至流傳所謂“高才通創業攻略”,聲稱一年便可領取特區政府百多萬元補貼。還有“續簽攻略”,指“如果申請人找不到工作,便去保險公司做經紀,甚至開空殼公司等等”。當局急急澄清外,更表明若聘用的公司沒有明顯業務運作,將無法成功續簽。
高才通計劃的檢討優化因而備受關注。事實上,計劃推行之初,當局便已表明會適時檢討,目前檢討工作已近尾聲,檢視范圍包括計劃推行成效及經驗、高才對本港經濟的貢獻、本港未來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等,顯示政府希望更精準地匹配市場需求與人才供應。
當局正研究更新合資格大學名單,除了“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有望被納入名單,更重要是對應國家規劃、“八大中心”和新質生產力建設所需,優先為缺人手行業或崗位輸入人才,以及精準界定哪些大學最能提供相關人才。
當局更表明,會加倍小心審批從事保險工作等自僱人士的續簽,重點關注申請者做了多少工作以及相應的經濟效益、是否居港、是否有相關證明可供核對,以及相關公司是否在港有辦公室、有否產生收入和利潤等。
要評估“高才通”人才對香港經濟貢獻,應多個角度綜合分析,包括直接的經濟活動(如創業、投資)和間接貢獻(如技術轉移)。還有要看其是否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否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并提高了本地勞動力的素質和競爭力。
根據勞福局估計,高才通每年可帶來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于本地生產總值約1.2%。地產界也指,“高才通”令勞動人口及高收入人士規模回升,對住宅租務需求有支持。而事實上,有調查指86.4%的高才家庭選擇租房,買樓者僅近9%,顯示人才對買樓觀望為主,令借助高才通帶旺樓市的期望落空。
現時“高才”主要投身于金融服務、創新及資訊科技、商貿等行業,并以從事管理和專業工作居多,月入中位數達5萬元。但也有逾兩成人仍未就業。有報道指曾有高才通C類申請人來港找不到工作,遂返回內地。某些高科技人才在騰訊、華為身居要職,惟香港無土壤供其發展,若去當推銷員、賣保險,浪費專長,早晚會離去,大家期望的經濟效益也會消失。
政府需要積極思考是否就業配對出了問題,更要有整合人才的政策,除了在審批時留意申請人的專業,避免某一類人才過剩,更應有措施鼓勵透過來港人才創業,推動本港經濟發展。
另外,目前5.6萬名已到港人才中,60%已婚,估計入讀港中小學的高才通子女至少逾萬人。去年首10個月,各項人才計劃共逾4.7萬未成年受養人獲準來港,直接惠及面臨殺校的小學。事實上,自“高才通”實施以來,本地無論公、私立或國際學校,都出現不少插班生,惟學額有限,“插針”都難。有報道指,曾有“高才”為促成子女插班,向校方送紅包。相關亂象,不但對本地學生構成不公,也可能令人才因為子女缺乏教育配套,影響留港意愿。
雖然港府成立了人才辦,支援申請者來港后的就業、住屋、子女教育等需要,但當局須要有整全大計,解決配套設施不足、就業障礙、學額有限等問題,以確保人才及其家庭能在港長期穩定發展。
評估“高才通”計劃的長期影響,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科技、政策等方面。通過分析如經濟指標、就業率、創新指標等相關數據,進行量化評估。同時需要建立定期檢討機制,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靈活調整人才政策,確保相關措施具競爭力,并有效應對香港人力的需要。
蔡晉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