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2024/二十四節氣/養生/禁忌/潤肺湯水|今日8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注冊中醫師云詠恩接受《星島》訪問,講解處暑節氣的養生飲食宜忌。她指出,此時暑氣將去,須留意早晚轉涼及天氣干燥,容易傷肺,引發干咳、便秘等秋燥不適癥狀。她推介12款適合處暑的湯水及食物,有助滋陰潤燥、潤肺止咳。
處暑是什么意思?養生重點?
云詠恩醫師指,《說文解字》中提到:“處,止也。”具有止息,終止的意思,所以“處暑”代表炎暑結束之意。而在時間上,這個節氣在農歷七月中旬,暑氣將去,氣候變涼,表現為早晚涼,白天熱,氣溫具有顯著變化的特點,故養生上應逐漸開始重視防寒保暖。
處暑節氣香港天氣如何?
暑氣何時才消散?香港天文臺預測,本周四處暑(8月22日)氣溫最高31°C,多云有幾陣驟雨,短暫時間有陽光。隨后兩三日天色好轉,天氣酷熱,高溫亦可能觸發驟雨。未來數日,預測氣溫最高達33°C。
處暑節氣易傷肺 引發便秘干咳
云詠恩醫師指,處暑后降雨量減少,濕度開始下降而逐漸變得干燥。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在此時容易感受燥邪,從口鼻而入傷肺,津液干燥,容易出現以下不適癥狀:皮膚干燥、鼻咽干燥、干咳少痰、聲音嘶啞、便秘。
處暑節氣養生宜吃什么?推介8款食物滋陰潤燥
云醫師指出,處暑養生關鍵為“潤燥清火、預防秋燥”,建議可多食用滋陰潤燥的食物:
處暑養生食物|1. 梨
性味:味甘、微酸,性涼。
功效:具有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清心除煩,潤肺生津的作用,適用于肺燥咳嗽、口渴等。
處暑養生食物|2. 枇杷
性味:味甘、酸,性涼。
功效: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和胃降逆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吐逆(嘔吐)、煩咳、呃逆(打嗝)等。
禁忌:但不宜多食、久食,脾虛便溏者也不宜食用。
處暑養生食物|3. 奇異果
性味:味酸、甘,性寒。
功效: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潤燥、調理中氣、通淋等作用,多用于煩熱、消渴等。
處暑養生食物|4. 柑橘
性味:味甘、酸,性平。
功效:具有生津潤肺、理氣化痰的作用,多用于消渴、嘔逆。
處暑養生食物|5. 牛奶
性味:味甘,性微寒。
功效:具有補虛損、益肺胃、養血、生津潤燥的作用,多用于虛弱勞損、消渴等。
禁忌:脾胃虛寒、泄瀉者慎服。
處暑養生食物|6. 蓮藕
性味:味甘,性寒。
功效: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散瘀、止血的作用,多用于熱病口渴、衄血(出血)等。
處暑養生食物|7. 馬蹄
功效:具有清熱養陰,消食止渴的作用。
處暑養生食物|8. 銀耳/雪耳
性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腎經。
功效:具有滋補生津、潤肺養胃的作用,津少口渴、氣短乏力、病后體虛者宜食用。
處暑節氣養生4款湯水食療 潤肺止咳防秋燥
云詠恩醫師再推介4款食療,包括湯水、茶飲、糖水,有助改善干咳燥咳、喉嚨干、大便干、便秘等秋燥癥狀。
處暑湯水食療 第1、2款
處暑養生食療|1. 玉竹沙參燜老鴨
食療源自《飲食療法》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材料:玉竹50g、沙參50g、老鴨1只、蔥、姜、料酒各適量
做法:1. 老鴨去毛、內臟洗凈。2. 將玉竹、沙參放置于鍋內,加適量的水,用文火將鴨肉燜至熟爛,加入調味即可。
食用宜忌:對于肺胃陰虛導致的干咳少痰、咽干口渴尤為適用,但肺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處暑養生食療|2. 玉竹瘦肉湯
食療源自《中醫食療學》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
材料:玉竹30g、豬瘦肉150g、食鹽、雞粉各少許。
做法:1. 玉竹洗凈切片,用紗布包好。2. 豬瘦肉切塊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煎煮,熟后去玉竹。3. 加食鹽與雞粉調味即成。
食用宜忌:適用于肺陰虧虛、肺絡失潤的燥咳,癥見干咳、無痰或少痰、咽干口燥、大便干結等,但咳嗽痰黃者不宜使用。
處暑湯水食療 第3、4款
處暑養生食療|3. 桑葚茶
食療源自《小茶湯治大病》
功效:滋陰、生津、潤腸。
材料:鮮桑葚50g、蜂蜜15g
做法:1. 桑葚洗后加水煎煮取汁,汁成后待冷卻。2. 加蜂蜜調勻即可待茶飲用。
食用宜忌:適用于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但脾胃虛寒而容易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處暑養生食療|4. 百合煲雪梨
食療源自《藥膳·湯膳·粥膳》
功效:滋陰潤肺
材料:百合15g、雪梨1個、冰糖適量。
做法:1. 百合泡水清洗干凈后去除雜質,用清水再浸泡一夜。2. 次日可將百合連水倒進砂鍋,加半碗水,用文火煮1.5小時。3. 雪梨去皮切成小塊,加入適量冰糖,與百合同煮半小時即可。
食用宜忌:適用于干咳、容易口渴的人士,但平常脾胃虛弱,容易腹瀉便溏者應忌用。
處暑節氣養生忌吃3類食物
蔥、蒜要少吃?云醫師提醒,處暑處于“陽消陰長”的階段,這時候應避免進食下列3類食物:
處暑節氣養生應避免以下食物:
·辛溫食物:姜、蔥、韭菜、洋蔥、芫荽、茴香等
·辛辣食物
·燒烤食物
處暑養生2件事最關鍵
針對在處暑時節養生,云醫師提醒2大養生要點:首先,因處暑后氣溫晝夜變化的特點,人們在夜裡須注意保暖,適當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俗話有云“春捂秋凍”,在夏季過度到秋季的時間,不需著急增添厚衣,在人體能承受的范圍適當挨凍,能有助陽氣收斂。
然后,應適當調整作息。因處暑處于由熱轉涼的交替時間,在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下,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亦隨著自然界“陽消陰長”而有所轉變,因此可適當提早入睡時間,以助陽氣潛藏。
資料來源:苗康集團注冊中醫師云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