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咨詢已經展開一個月,特首李家超和團隊至今分別出席了超過20場在線線下的咨詢會,接下來會走進社區,近距離與市民面對面交流。今天(8月18日)政府于大埔舉行地區咨詢會。李家超和各位司局長會以小組討論形式,圍繞“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兩個主題,與市民深入交流,聆聽意見和建議。李家超認為,香港目前大致安全平穩,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的時機。
【12:00】在咨詢會完結后,李家超在約12時離開大埔官立小學。
【11:55】在文體旅發展方面,李家超表示要做到產業化、百花齊放的環境,認為真正了解香港各特色地方都是地區人士。怎樣將每個地區的好東西打造出來、聯成一線,也永遠是靠行業參與者和每個有心人“做大做強”。他指政府必定是責無旁貸做好政策,亦有不同辦公室去推動。
但李家超強調,除了政策資源,希望每位持分者都多想些新方法,特別在面對轉型期,舊方法可能要變,認為“香港人系識食腦”,需要大家想出新方法。他舉例指本港將共有6只熊貓,怎樣做好經濟產業、一定是靠作業者去做,稱若有任何項目希望用政策去推展、做好規劃和平臺配置,政府絕對愿意去做。他直言“有咩好項目、好橋向我哋講述”,政府就會在政策資源方面盡量讓大家將它“做大、做強、做好”。
【11:50】李家超在總結今場咨詢會時先向地區人士表示感謝,指意見廣泛、涉及15個局,特別是青年發展、教育、金融、科技、交通及房屋等議題,表示會一一研究,哪些可在資源方面增加、哪些政策可真正落實。他表示感受到每位市民齊心愛護香港,有熱誠地共同建設家園。在兩年的《施政報告》加上今次咨詢會,他稱感受到在互動之間,大家有良好基礎,有很多具建設性的意見。
至于現時面對的經濟問題,李家超強調,今年預計經濟正增長約2.5至3.5個百分點,而今年最近一季增長約百分之三,相信評估是符合實際情況,認為明年可能比今年更好。
而在部分領域面對的挑戰較大,他表示理解,稱在很多不明朗因素,包括息口不知會否下調、美國大選影響全球等下,很多有資金在手的人,縱然對香港前景是樂觀,亦有很有投資遠見的人都說“邊個賭香港長期輸,佢系會輸先”,均看到香港長遠來說是會好的。
對于某幾個領域在適應變化和轉型期間,是的確有挑戰。他表示會盡量去聆聽特別是中小企的聲音、提供幫助。不過李家超表示在發展八大中心、以及國家給予很多政策支持下,有信心過渡轉型期。
【11:40】內地港生劉小姐指現時內地考察交流團時間太短,未讓學生深入了解。她建議可設立以大灣區為主的青年網絡、另可組織有內地港生的團體,定期溝通交流、協助學生了解國情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從事地區工作的周小姐則建議在青年宿舍方面可協助這批離開宿舍的年輕人在后續置業階梯上,幫助他們置業,例如居屋綠置居等,另建議助青年“邊租邊買”單位。
【11:30】有市民關注文創發展,但指香港最為人廣知的角色已是多年前的麥兜,香港在文創方面發展相對緩慢,然而內地有不同角色為人廣知。她提到香港早前有多啦A夢的無人機表演,相信政府可以參考最近的做法,推出麥兜無人機表演,麥兜煙花,甚至更多以麥兜為主題的文創項目。
有市民則建議政府可以將學校的體育活動和地區總會整合起來,提供有系統性的訓練,令資源分配做得更好,又表示政府對體育總會的撥款不足。他續稱在外國加建村屋是合法,不明白為何在香港會違法,促政府考慮處理有關問題。
市民李先生則指近日發生私樓老化問題嚴重,促當局擴大維修資助和拓展資格,又建議進一步激勵年輕人“不要消極地等公屋”,倡重啟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相信重啟計劃可以大大減輕年輕人的負擔,而且并非派錢政府可以有利息收取,推動年青人更加積極。黃先生建議可以設青年文創基地,令香港青年和文創產業可以發展得更好。沈小姐則指土地用地分類,定義沿用多年,問到政府未來能否增設其他用地分類,以滿足不同需求。
李家超指市民意見廣泛,認為市民發言禸容主要在文創、青年、房屋首置,以及房屋規劃和限制方面。李指當局有成立文創辦公室,而“文創為百花齊放的事業,不是政府自己做就可以”,當局會“帶頭做”有政策有資源有推動,但重要是業內人士將想法實現,因為業內人士會明白每一個地點和吸引力。
李家超又稱政府想法與市民一致,例如“人才公寓”,強調發揮土地力量重要。北都區發展方面,當局亦會設展館,讓市民了解發展工作,與市民在參觀后可提供意見深化工作。
▲李家超到大埔出席地區咨詢會。李家超到大埔出席地區咨詢會。
【11:15】第二階段李家超與市民在課室以分組形式交流。
其中出席拼經濟謀發展組的市民丘先生表示,現時的經濟環境,市民都需要收到“明天會更好”的信息,指白石角車站十年后才完工,市民都盼提速提效令配套可以追上。他又提到大埔有林村河和香港有地質公園,相信可以加以發展,而且鄉郊5G方面可以做更多。
李先生則指國際企業來港都希望開拓中國市場,最近有非中國籍永久性居民增設來住國內的通行證,建議來年可拓展安排至非中國籍的非永久性居民,方便相關人士,以加快搶企業搶人才;有市民則關注中小企,稱商界申請銀行戶口難,促政府幫忙。葉小姐指政府出力協助中小企,然而銀行不支持,而目前息口高,銀行仍要收緊貸款,市面多銀主盤,批評銀行消極保守,問到政府會否有政策協助企業和銀行拉近關系。
李家超指中小企正在過渡期,雖然明年經濟增長會延續,但息口改變和美國大選結果明朗化,其他資金投資開始活躍下年經濟表現會比今年好,但仍要面對過渡期的問題,因此當局十分希望協助中小企,故有推出專項基金。財政司司長近日就融資問題與銀行界討論,希望在這個時候“大家共同努力去幫助中小企”,如果市民認為有更加適切的工作可以做,可以再向他表達意見。
體育發展要做大、做深、做強
【10:58】李家超回應時表示很高興有大學生、中學生提出意見,包括吸納外國在教育及旅游的經驗,指青年是社會未來,形容是“一定要聽、認真處理”。他指與深圳及大灣區共同發展時,優勢互補很重要,大家把強項拿出來分享、互補,指內地最強是產品市場化、規模化,而將產品在香港市場觀察反應是本港強項。李家超強調,港深廣在數碼競爭力全世界排名第二,所以必然會用好這方面的共同優勢。
【10:54】就社區規劃和生育率,從事婦女工作的沙田市民表示新界東缺乏婦女健康中心,建議可利用大圍村南道的聯用綜合大樓作為選址。另外,她建議提高供養子女免稅額、仿傚內地向有3歲以下小朋友的家長提供每年10日育兒假,以及利用面臨結業的房署幼兒園單位,開放給NGO提供托管服務。
從事證券行業羅生嘆證券行每年“以雙位數”倒閉,倡應引入多些中東、東南亞等投資,吸納新資金。
李家超回應指,現時投資環境面對全球挑戰,投資者對世界未來在戰爭、息口、美國大選等不穩因素下“有錢唔敢投資”,認為此問題全球都有,不過在經濟重心東移、中東及東盟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下,經濟增長將在亞洲,指會在政策方面再加大力度,一同渡過困難。
【10:45】大埔區市民劉先生建議在醫療方面,醫衞局可考慮轉介香港病人到內地看醫生,例如眼科、牙科等專科,以減輕本港醫療壓力。關注青年及旅游的張小姐建議可組織義工,讓青年擔任旅游大使,在旅游熱點幫旅客拍照、提供“foam board”供游客打卡,給予協助等,提升旅客訪港體驗。
大學生沈小姐則認為在北都發展,包括新田科技城方面,港深在做好分工與定位,互利共贏。她指北都將發展大學教育城,建議可多建些實驗室做研發,交至深圳將研發產品化,再交回香港做專業服務。
李先生認為在支援照顧者政策方面,可推出照顧者基金,給地區NGO申請,有資源后可在周日開放中心予會員或地區的照顧者,讓外傭周日不用在街外的天橋、馬路邊“放塊紙皮就過一日”,當他們有聚腳點、見到熟悉的老鄉,可令他們在假期可真正舒緩到壓力。
【10:30】李家超感謝發言的市民,指市民關注點與他關注點一致,包括八大中心,重申一定要強化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最強優勢之一”。他又提到聽到市民對文化和體育旅游方面的關注,亦非常高興運動員在奧運的成績非常好,令“世界所有人眼前一亮”,有兩金兩銅,代表香港多年的努力和運動員的付出,因此未來要“做大,做深,做強”,又重申政府重視文化體育旅游,近期有大熊貓龍鳳胎和兩只由中央送贈的大熊貓來港,而將有關事情共冶一爐和產業化十分重要,所以文體旅局楊潤雄會留心交流。
他續補充無論如何拼經濟貿發展,一定要令市民受惠,明白市民對勞工問題和交通問題重視,又稱交通問題對市民非常重要。
【10:20】從事藝術工作的市民賴先生指,香港藝術人才啟切,本地的培訓較少,盼政府可以多提供培瞓機會。市民周先生建議香港可考慮設吉祥物作旅游主打,吸引中外旅客,甚或一些古跡可活化增加商業元素,以振興本港經濟。市民潘先生表示本港最近的新市鎮發展已是東涌,居屋供應未能追上大眾需求,期望政府可以支援年青人,包括調整公屋和居屋的分配,讓市民有自己的家,又指當局過去有租置計劃問到政府能否考慮作調整,同時資助年青人買私樓。
市民呂先生則建議市民可考慮推虛擬資產監管局作協調金管局和證監局,與業界能夠提供意見,更快發展項目,相信若有跨部門可協助發展,又盼政府做好提資者教育。譚女士則指政府的再就業津貼計劃反應良好,惟有工友向他表示放寛交通津貼,或多做交通津貼,令市民有更多交通費支援,又提到天水圍北區交通多年沒有改善,盼重組巴士路線。有市民指期望有更多資源培訓青少年,又指北區、大埔等沒有酒店設施,在旅游方面有限制。市民范先生則指希望政府針對八大中心有行動鋼領,讓市民更了解,相信香港在文化旅游結合有模索期,雖則說“無處不旅游”但量和質同樣重要,又建議政府以中國文化吸引外國旅客。
【10:12】李家超指,非常感謝市民冒雨而來出席咨詢會,強調每一次施政報告都重視地區咨詢,因在政策落地的時候可清楚市民需要,又呼吁市民多給意見。他提到香港“大致安全平穩”,是時候“拼經濟,謀發展,添幸福”的好時機,盼市民可以“毫無保留”講出自的希望,又重申自己今次會“多聽少講”,但稍后適當時間會回應市民看法。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