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容易增中風風險。 人的頸項有四條動脈血管供應血液給腦部,內頸動脈是其中一條,如果血管收窄或內壁增厚,便會阻塞血流,大大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 以下是一個讓腦外科醫生感到驚訝的狹窄內頸動脈改善個案。
港男半身乏力中風 頸動脈變窄需做手術
54歲的許先生(化名)從事維修工作,今年三月患上了短暫性腦缺血,右邊身短暫乏力,需入住醫院三天進行治療。 住院期間,他接受頸動脈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兩條頸血管均收窄了; 其中左邊的內頸動脈因內壁增厚,收窄達至80%,屬高風險情況。
中風科醫生隨即轉介腦外科醫生,安排盡早進行手術,在已收窄的頸血管內置入支架,以此擴張血管,改善血流,減少中風機會。 許先生在等候手術期間,接受了雙重抗血小板凝聚藥、降血壓藥和降膽固醇藥治療,以預防再度中風。
2招快速改善血管健康 不必做手術
三個月后,許先生進行頸動脈支架植入手術。 被送往手術室后,醫生先為他進行術前三維立體造影檢查,結果發現與上次住院時進行的超聲波檢查大為不同:只有少于50%的血管收窄情況。 根據國際手術安全和風險指引,腦外科醫生認為不宜進行內頸動脈支架植入手術,決定中止手術。
中風科醫生再次檢視先前的頸動脈血管超聲波檢查圖像和血流速度記錄,確認許先生左內頸動脈先前的確有80%收窄。 醫生驚訝為何許先生在短短三個月內,頸血管內壁減薄了30%?
許先生表示自己尚年輕,仍有一對在學子女,于是下定決心,改善身體情況。 他立即戒煙,以自制的西芹和木耳等蔬菜汁作為早餐,同時也很注重日常飲食健康,并且每星期跑步共超過十小時。 得知血管狀況得到改善的原因后,護士不禁稱贊許先生的堅毅。
故事到此并未完結,某天他在上班途中暈倒于地鐵站內,再度因急癥入院。 經過一輪抽血和身體檢查后,醫生發現許先生血壓偏低,排除是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后,醫生減少了他常用的降血壓藥物的劑量。 最后,許先生在血壓穩定后,住院三天便出院了。
保持血管暢通 穩定血壓4大貼士
不少醫學藥物的研究指出,增厚的血管變回纖薄的程度通常很低。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即使在“通波仔”治療后,兩年內的復發率也約有10%。 筆者從許先生的經驗,找出四個能改善血管狀況的重點:
縱使有“良方”,亦要減除不良和過量的飲食習慣:不少人可能會認同木耳或西芹蔬菜汁等坊間暢通血管的食療之效用,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另一個要點,就是許先生減省了整份早餐的份量,再加上在其余時間也嚴格進行健康飲食,才有這樣理想的效果。
運動能增強維修機能:運動能行氣活血,提升新陳代謝,促使巨噬細胞等維修細胞,滲透血管厚壁層,改善血管健康。
堅持良好生活習慣,“良藥”份量必須足夠和持久:戒掉吸煙和其他不良生活習慣,可以反映出許先生的決心和堅毅。 許先生能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癥下藥。
監察身體變化,調節“治療”需要:從許先生再次入院的原因可看到,如身體健康改善了,但仍繼續服用先前劑量的藥物或會變得過多,可能產生不良副作用。 因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于服用藥物期間,需定期量度血壓,留意身體健康變化,才能避免服用過量藥物,影響健康。
撰文:朱賢文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