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清朝已經入關一甲子,然而臺灣還把控在鄭氏家族手中,康熙對此悶悶不樂,終日苦思冥想,想盡快將它收回來。而原本在臺灣的施瑯因為和鄭氏家族鬧翻,他選擇了投降,后來施瑯積極地準備進攻臺灣,終于獲得了大勝,了卻了康熙的一樁心病。
康熙不吝贊賞施瑯這個人才,甚至賜給了他三眼花翎,還要讓他享盡榮華,對他的孩子也多加提銜,可以說施瑯一人蔭蔽了整個家族。對于施瑯而言,康熙既然要嘉獎自己,那可得把握機會,把自己的孩子推銷出去,這樣也能讓孩子在朝中謀得一職半位,自己死后也不用擔心家族凋零。
施瑯一共有七個兒子,但是他在介紹的時候卻只介紹了六個,其中第二個被忽略了。康熙后來發現了這件事,但以為是施瑯的二兒子英年早逝,怕提起他的傷心事,也并未多問。可是事實上,施瑯的二兒子仍然留在了世上,那施瑯又是為何不提起這個孩子呢?
施瑯的二兒子名為施世綸,他并不平庸,反而在朝中大有作為。他出生于1659年,曾經參與了對臺的戰爭,還寫下了一首詩來表明自己的激動。
1685年,施世綸去了泰州,在這里他擔任了知州,將泰州治理得非常好,當地百姓還不愿意他調職離開。
1688年,江蘇發生了水災,對百姓非常關心的康熙趕緊派欽差大臣前去了解,但是沒想到施世綸將欽差給抓了。康熙大為震驚,自己派的人是過去治理洪水的,可不是讓人給抓起來的。不過康熙是明君,并不會因此而隨意處罰,他著手派人去了解事件的真相。
據調查,那些欽差大臣出行非常隆重,聲勢浩大,甚至還做出了強搶民女的舉動,毀掉了一個又一個家庭。這些人經過泰州時依舊不改本姓,施瑯不忍百姓受苦,便嚴厲懲罰了他們。而知道真相的康熙也對這個一心為民的官員另眼相看,這時他還不知曉施世綸就是施瑯的二兒子。
而最后施世綸的身分是如何被得知的呢?原來在1696年,施瑯去世,作為兒子的施世綸申請為父丁憂,這時康熙才發現他是施瑯的孩子,也明白了為何施瑯對這個兒子不曾多提,因為光靠他自己的能力,便可擔任高官。
施世綸確實官運亨通,一路青云直上,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喪失本性,仍舊以百姓的利益為第一位。1720年,施世綸曾查出陜西的官員中飽私囊,把賑災的錢花在了自己身上。施世綸準備彈劾他,然而這個官員暗示施世綸自己如果被彈劾了,他的兒子仕途會受到影響,施世綸并未因此而動搖,他堅持彈劾,這位貪官也因此離職。
1722年,施世綸在淮安任職,這一年他已經64歲,身體承受能力大大下降,最后在任上病逝。死后,施世綸被葬在福建,這位“江南第一清官”就此離開了人世。康熙非常悲痛,下令厚葬他。百姓們知道這位清官離世,也都悲痛不已。后人還為他創作了《施公案》這一公案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對付貪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