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大力宣傳的“左右企穩”成為社交平臺繼“Baby Face”之后的最新熱門話題。港鐵為此安排了安全大使親自落場,更有圖片影到工作人員在電梯砌起“人牆”,物理堵塞電梯,令市民無法在電梯上走動,隨即惹來反響。“安全”本為好事,但在推廣上失之平衡,隨時又“好事變壞事”。
打工仔趕時間 心情難免焦急
“左行右企”可以追溯到英國倫敦地鐵,當年是約定俗成的英式扶手電梯禮儀,80年代引入香港,至今已經在市民間形成了默契。說到底,它背后的原因其實和港元匯率一樣,是一種有效的“效率”安排。不趕時間的市民靠右站,趕時間的打工仔則能在左側快步通行,達到人流分流,既方便又高效。
“我嘅訴求就係返工”,這句話是無數基層和白領心聲。要是在趕時間的早上高峰期,不小心站到了電梯左邊,阻到“黎生”這種有極大訴求的朋友,可能會被白眼伺候,甚至被問候幾句。尤其在金鐘、中環、大圍等繁忙轉車站,急著趕車的“黎生”如果發現電梯左右都站滿了人,無法通行,焦急程度可想而知,隨時可能因口角起衝突,情況更甚者甚至繼而動武。
從市民日常使用情況來看,“左行右企”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降低了爭執,大家各守默契,秩序井然。即使偶爾有新手或游客站錯邊,在繁忙地段也會很快收到“溫馨提醒”。
靈活推廣更有效 不宜一刀切
港鐵推廣“左右企穩”當然有其原因,其中一大理由是希望提升安全性,防止乘客在行走時因失去平衡而發生意外。以安全為出發點當然沒錯,但這次的推廣若和“垃圾徵費”一樣,一刀切地推行,不分情境、不考慮實際需求,難免引來市民不滿。眼見垃圾徵費推行得四面楚歌,港鐵卻還煞有介事地在電梯上建起“人牆”阻擋行走,無視市民習慣,硬生生推動“左右企穩”,反而激發更多反感。
這些也使得心急的“黎生”未感受到“左右企穩”的好處,反而先感受到新制度的不方便?!白笥移蠓€”的推行與否,或許需要在安全與“黎生”的訴求之間找到平衡。
當然,推廣“左右企穩”并非港鐵首創,世界多個城市如倫敦、東京,以及北京、上海都有類似的宣傳。但并不代表“人做我又做”,如果只是“搬字過紙”,只看數據好的一面而不理市民現實反應,恐怕忽略了香港市民的實際需求。其他大城市的經驗顯示,在上下班的繁忙時間,“左行右企”的默契依然存在,以便快速通行;而在非繁忙時段則更適合“左右企穩”以提升安全性。
數據揭風險 9個月430宗意外
根據港鐵的統計,今年首九個月,港鐵車站共錄得430宗扶手電梯意外,其中約一半涉及長者,并有約六成的事故是因乘客未緊握扶手、在電梯上行走而失去平衡、被他人碰撞或攜帶大型物件所致。這些數據反映出,在扶手電梯上行走確實存在風險,但這并非“左右企穩”的唯一理由。相反,這些數據更突顯了長者在使用扶手電梯時的特別需求。
說到底,港鐵這次推“左右企穩”的出發點其實是為了市民的安全,這一點值得肯定。作為公共交通機構,保障乘客安全是責無旁貸的職責。但在方法上還有改善空間。在傳媒及公關行業打滾多年,深知推廣最怕的是“花了力氣,卻無成效”。港鐵如果真的想讓“左右企穩”深入人心,不妨考慮更靈活的方式,例如分時段實施、分地區推行,甚至針對長者進行專門的安全指導。這樣的做法既能顧及市民需求,又能達成政策目標。
從市民出發 平衡安全與效率
港鐵雖然推廣“左右企穩”引來不少反對聲音,但引發了社會討論和市民關注,無形中也提高了市民對電梯使用安全的意識,這本身是一件好事。然而,要在安全與效率間取得平衡,仍需將市民需求納入考量,提供更靈活的選擇。
希望港鐵不會像垃圾征費一樣成為市民間的爭議政策,而是成為讓市民信賴的公共服務平臺。唯有從市民需求出發,提供靈活而體貼的服務,港鐵才能真正成為市民的可靠伙伴。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