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外交官》11月8日文章,原題:特朗普當選對中國意味著什么,中國政府與民眾對特朗普重返白宮反應如何。
2024年11月5日,特朗普宣布當選美國總統。
自2012年起,筆者已在中國媒體上報道美國大選,今年觀察,與往年相比,中國民眾對大選的興趣較低。一些媒體在選舉前一周已大篇幅報道,但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更多聚焦巴以和俄烏沖突。筆者在中國各大社交平臺上有200萬粉絲,各個平臺都經常發布國際時事分析,評論區是筆者觀察中國輿情的一個窗口。感覺只有在選舉日前后幾天,中國網民對美國大選的評論才有所增加。
中國民眾對美國大選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他們普遍認為無論哪個黨派上臺,對華政策大體相同;其二,特朗普已第三次競選總統,缺乏新鮮感。
在中美關系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中國民眾對美國新總統的期望值較低,而中國政府與官員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認知更加成熟,亦不期待總統更替會帶來政策轉變。
盡管普通民眾對大選關注有限,但關注國際關系的專業人士仍對選情進行深入分析。這次特朗普的選情表現超出預測,比2016年更輕松獲勝,反映美國社會和民眾心理的顯著變化。中國社交媒體對此展開了討論,甚至對佛羅里達州選情變化進行了詳細分析。
對此,學者們開始關注美國少數族裔選民偏好變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及其對中國利益的潛在影響。
在中國社交平臺上,一些中國民眾表示更傾向于共和黨,這可能源于中國社會的傳統保守態度。例如,許多人對西方的多元文化觀念不感興趣,對非法移民持反對態度,這些立場與共和黨政策一致。
此外,不少人支持減稅的經濟政策,認為過度干預經濟不利于發展。
部分中國民眾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并非出于對民主黨經濟、社會政策的認同,而是對其外交立場相對認可。
美國官員在處理對華關系時,須注意中國傳統意識形態對民眾心理的深遠影響,尤其是中國基層民眾對西方所謂的“民主”、“人權”等概念的接受度較低。
筆者認為,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策,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特朗普因已無連任壓力,可能采取更激進的策略,這對中美關系乃至全球局勢都構成風險;二是他可能更關注留下政治遺產,表現得更加謹慎以樹立歷史形象。
對中國而言,特朗普的再次當選并非全是壞事。中國更善于管理長遠預期,而特朗普的政策不可預測性增加了變數。盡管如此,特朗普對盟友的微妙態度可能令中美博弈空間擴大,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特朗普的收取“保護費”言論引發中國網民的調侃,認為這為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提供契機。
盡管特朗普對華立場更強硬,但中國對他的態度并非完全敵對。與伊朗的關系不同,中國并未對特朗普本人直接批評,甚至在四年前最緊張時刻也未公開點名指責他。這種態度反映了北京對特朗普在政治上的潛力有所認可。
不過,如果特朗普再次任命如蓬佩奧之類曾遭中國制裁的官員擔任要職,中美關系可能會受到影響。特朗普對蓬佩奧的任用,將是觀察其對華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編譯/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