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之后,承襲明朝的官職制度,也沒有設置“宰相”一職。但是,清朝設置了“內(nèi)閣大學士”相當于“丞相”。內(nèi)閣分為三殿三閣,從高到低依次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一閣都設置一名大學士。
但是,內(nèi)閣大學士,起作用的時間并不長,雍正時期,軍機處成立,內(nèi)閣大學士徹底成為文人的一種榮譽而已,本質(zhì)上是一個擺設。劉墉,為東閣之首,排名最低,也無實權,也沒有多大的政績,用“宰相”來形容劉墉,完全是藝術創(chuàng)作而已。從根上說,劉墉帶不起“宰相”的帽子。
另一個問題,劉墉到底是不是“羅鍋”呢!這個更是一個無稽之談。
清朝選拔官員,是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的。其中“身、言、書、判”四個標準,是參加筆試、面試之前,所有考生必須經(jīng)歷的審核。
所謂“身”,那就是形體,所有的官員必須五官端正,不能有大的缺陷。
“言”,要求說話必須利索,口直不清,結巴,根本就不能在仕途有所發(fā)展。
“書”,寫字必須工整漂亮,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給皇帝上奏章,寫得亂七八糟,不堪入目,會有甚么后果。
“判”,官員必須思維清晰,善于分析問題,不能耽誤朝廷公事。
從這個四個前提之下,如果劉墉是一個羅鍋,他必定過不了“身”這一關。而且“身”是四關之首,這里過不了,劉墉寫著再好,思維再敏捷,口吃再伶俐,都沒有機會參加后面三個審核。
根據(jù)歷史記載,劉墉是通過乾隆十六年科舉出仕的,屬于典型的“科甲出身”,因此劉墉必定不是羅鍋。
大家試想一下,即使劉墉過了“身”這一關,后面筆試、面試眾目睽睽之下,也不可能蒙混過關。另外,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是大清的名臣,絕不會為了這個去走后門。科舉制度中,還有一個規(guī)定,如果三科不中,還可以參加“大挑”。這一科非常的有意思,唯一的標準就是“相貌”。其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其中“同”是指長方形臉,“田”是指四方臉,“貫”是指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的肥胖。這四項合格之后,進入候選行列。
“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大。如果有這四個中的一條,直接名落孫山。從各種制度上來看,大清朝選官,是非常注重面子的。
劉墉就算不是一個帥哥,但是能夠中舉,因此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彎腰駝背的“羅鍋形象”。
其實,劉墉被稱之為“劉羅鍋”是有典籍記載的?!肚迨犯濉分杏涊d,有一次上朝,嘉慶看到劉墉背有些陀,于是說了一句戲言,笑稱他為“劉駝子”,在民間“駝子”就是“羅鍋”的意思,“劉羅鍋”這個諢號,就被傳開了。
大家要知道,嘉慶時期,劉墉已經(jīng)80多歲,有點駝背是很正常的事情。
說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影視劇稱劉墉為“劉羅鍋”,不能說是全部錯誤,只是在時間有一些距離而已,并將概念提前使用。80歲劉墉才被稱之為“劉羅鍋”,而影視劇卻將“羅鍋”一次,用到劉墉的一生之上,是一種偷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