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及醫護人手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正“積極考慮”成立第3間醫學院。本港三間大學均表明有意開辦醫學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和目標。這無疑是一項對香港醫療體系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但也肯定會面對資源分配、師資短缺、課程設計及認受性等多方面的挑戰。
根據醫衛局數據,香港每千人僅有2.16名注冊醫生,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屬偏低水平(OECD成員國平均為3.5名),加上全港不到半數醫生服務公立醫院,卻要照顧全港近9成的病人,人手捉襟見肘。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據推算本港到2030年將欠缺1570名醫生。這將導致醫院門診等候時間長,病床使用率高,影響醫療服務質量,令公營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壓力。
目前兩大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每年僅共590個,而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需時培訓,增設醫學院將增加醫科生名額,長遠有助紓緩人手短缺,減輕現有醫護人員的負擔。
科大、理大和浸大這三間大學均提出了各自的醫學院設立計劃,包括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如科大提議“醫學工業結合”,浸大強調中西醫結合,這將促進香港醫學教育的多元化發展。科大建議與倫敦帝國學院合作,可提升香港整體醫療水平,加強國際醫學交流。理大計劃在北部都會區設立醫學院,亦有助于滿足未來大灣區和北都的醫療需求。
這些計劃各有特色,將有助推動香港醫學教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培養更多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帶動相關醫療產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對區域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并吸引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對香港作為醫療創新樞紐有正面作用。
不過,必須小心地評估生源、學額及硬件配套,同時增設醫學院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和設施支持,一間醫學院至少需要200名教學人手,然而,培養高質量的師資并非易事,目前兩大醫學院亦面對教授嚴重不足,須向海外聘請,如新醫學院向兩大學銀彈挖角,恐令情況進一步惡化。如何在現有的資源基礎上合理分配,避免惡性競爭,將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學生需要大量臨床實習,新醫學院如何獲得醫院合作機會,確保學生接受到充分的訓練,也是關注焦點。
此外,新醫學院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良好聲譽,并與全球知名醫學院競爭,將是下一階段的挑戰。可以預視,浸大提出的中西醫結合醫學院,在學位認可和執業資格問題上必定面對重重難關,如何確保這些課程獲得國際和本地認可,且適應現行的醫療體制,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為確保計劃順利推進,政府應制訂一個長期的醫療人力資源規劃,確保增設醫學院后的醫科生數量與未來醫療需求相匹配,包括設定具體的醫科生培養目標,并規劃醫學院的設立時間表和資源配置、課程設計與評審、跟哪間醫院掛 、如何取得專業資格認可等。
同時,應為新設醫學院提供穩定的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考慮出臺專項資金、土地分配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醫學院的設立和運營,包括建設校舍、設置實驗室,以及與醫院合作建立臨床教學設施;資助現有教師進修,和引進國際一流優秀教職員。
此外,政府需制訂資源分配計劃,并扮演協調者,加強醫學院之間的合作,例如臨床實習和教學資源共享、教學病房共享、科研設施與項目合作、聯合學術會議等,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避免重復投資和不必要的競爭。政府可以考慮透過與國際及內地醫療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
新設醫學院可在課程設計、研究重點和培養方向上與現有兩間醫學院形成差異,并與其他學科(如工程、科技、生命科學等)進行跨學科合作,推動醫工結合、醫學科研和創新技術的發展。此外,更可以針對特定區域的醫療需求進行定位,例如,理大可以專注于北都和大灣區的醫療需求,培養基層醫療和公共 生人才,以達到與現有醫學院互補的效果。又如科大鎖定招收“第二學位”的畢業生,避免與兩大醫學院構成生源惡性競爭。
政府應全方位考量政策制訂、資源配置、合作推動等因素,評核哪個方案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除了增設醫學院、挽留公營醫療人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香港亦應與內地加強合作,以多維度變革填補人手短缺,逐步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化和現代化的醫學教育體系,讓香港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重要醫學教研中心。
蔡晉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