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意思,就是“一百塊錢越看越像十塊錢”。其實通貨膨脹這種現象產生的歷史,要遠比這個詞產生的歷史早很多,早在兩漢時期就出現過CPI連連走高的現象。不過那時還沒出現紙幣這個東西,所以沒形成大規模、超長度的通貨膨脹。
到了宋朝時期,四川地區由于流通的鐵錢太重,經常出現買一頭驢的錢比驢本身還重的事情,所以出現了“交子”這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最初在北宋時發行量并不大,而且國家經濟相對穩定,所以信譽度相對較高,并沒有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但到了南宋時期,情況就大為不同了。那時宋朝的統治區域僅限于江南半壁,而那時的主要貨幣是銅錢,地盤少了,銅礦自然也就少了,貨幣出現了存量趕不上經濟需求的局面。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紙幣進入了大量使用的快車道。那時的紙幣因為是用楮紙做的,因為也被稱為楮幣,也稱會子。
公元1160年,也就是紹興30年,楮幣開始正式發行,“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東南會子自此始。”
由于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的皇帝宋孝宗沒有任何先進經驗可以藉鑒,在發行量上沒有設定限額,由此導致六年后紙幣發行過量,達到二千八百多萬貫。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一段時間首都臨安城出現擠兌風潮,嚴重影響了經濟穩定。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宋孝宗不得不動用儲備金──大約銀錢二百萬兩回收楮幣,這才穩住市場,使經濟沒有崩潰。
這次事件之后,宋孝宗制定了嚴格而謹慎的紙幣政策。具體辦法就是對楮幣進行定界和定量:每三年一界,每界一千萬貫,每界使用六年。因為措施得當,而且執行到位,楮幣保持了一段相對穩定的運行期。宋孝宗曾對大臣說過:“朕以會子之故,幾乎十年不寐”,由此可見當時的政府對紙幣的發行是多么的小心翼翼。
到了宋孝宗之后,相對安定的局面被接連打破,韓侂胄北伐、蒙古入侵等等戰事不斷。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宋朝國內作為本位幣的金屬貨幣總體供應量沒有增加,而貨幣需求卻水漲船高,導致經濟形勢迅速惡化。
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政府只好通過增發楮幣,來滿足貨幣需求,于是超發現象越來越嚴重,通貨膨脹也到了驚人的地步。例如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的時候,楮幣一貫還能兌換700多文銅錢,到了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一貫楮幣僅能兌換300文。
那時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楮幣的生產速度根本滿足不了政府需求,以至于造幣廠的官員干脆把庫房里破爛不堪的陳年舊幣投放到市場。到了最后,政府都搞不清市場上到底有多少紙幣了。到了大糊涂蛋宋理宗當政時,他索性下令: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
通貨膨脹造成的是百姓購買力下降、民心不穩,百姓怨聲載道。一個民心不穩的政權即使出現再多的文天祥,也是于事無補的。南宋滅亡除了蒙軍的直接入侵,也與經濟崩潰的間接打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