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區有句俗語:“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穗港澳三地同屬嶺南之地,文化同根同源,有著許多共同的記憶。其中,廣州與澳門,都是海上絲綢之路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在歷史上澳門還一度成為廣州最大的外港。
從19世紀開始,孫中山、容閎、高劍父、冼星海、紅線女等一大批名人活躍于穗澳兩地,在教育、醫學、藝術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何賢、馬萬祺等已經扎根澳門的廣州人,心系桑梓,慷慨捐建學校、醫院、橋梁,促進家鄉騰飛。今天,兩地上演更為緊密融合的雙城記。穗澳兩地情,一代又一代,代代傳承。
地緣相近 珠水相連
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云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獪@祖
攤開珠江三角洲的地圖,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頂點,澳門位于南端。古時,從廣州到澳門的水路有兩條:一條為珠江內河水道,經順德、香山(今中山、珠海)前往澳門;一條經由珠江口、獅子洋、伶仃洋一線前往澳門。這兩條水道將廣州和澳門連成一體,通江達海。
一南一北珠水連 秦時就同屬一地
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如今的珠三角一帶是以廣州為頂點的漏斗狀大海灣,俗稱廣州溺谷灣?;茁冻鏊娴牟糠郑蔀樾u和山丘。今日之澳門,在當時也只是孤懸于海上的小島。珠江攜帶的泥沙不斷在珠江入??谔幎逊e,日積月累,在陸地與小島間形成一道沙堤,小島遂與珠三角陸地相連,成了半島。據《澳門“蓮”系地名考》記載,澳門蓮花山突起狀如蓮花盛開,而這道沙堤使得蓮花山和陸地相連,恰似這朵巨型蓮花的花梗,故被稱作“蓮花莖”。古時的蓮花莖,是一條狹長的石壆,“徑十里,廣五六丈”。屈大均曾在《澳門其三》中說:“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泵髑鍟r期,官府在這里設置關閘。滄海桑田,古時的蓮花莖今天已成了關閘馬路。
▲清代畫作里的廣州城市景觀,但見江上船來船往,十分繁華。
歷史上,穗澳兩城曾同屬一地。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并設立桂林、南海、象等三郡。其中,南??は螺牱?、博羅、四會、龍川四縣,今天的廣州與澳門都在古番禺境內。此后,隨著歷代政府在嶺南行政設置上的變化,澳門的隸屬也多次改變。宋代紹興年間,朝廷將南海、番禺、新會和東莞四縣各劃出一部分,建立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均屬香山縣,歸屬廣州府,直至近代。
珠三角水網密布,正是由于水陸相連的便利,澳門和珠三角其他地方的居民自古交往密切。明代有“粵民僑寓澳門,人數眾多……南、番、香、順等縣,商民往來省澳者,何止數萬?往往兩地置產,兩地行商”的記載。
“廣州諸舶口,最是澳門雄”
外商澳門“住冬”堪稱“大遷徙”
澳門古稱濠鏡。清初大儒屈大均說,“澳”是舶口的通稱,濠鏡澳南北有兩山對峙,形如澳之門,所以又有澳門之稱。
澳門三面臨海,航行便利,是古時對外貿易的天然門戶。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州市舶司遷到澳門,澳門正式開埠,對外貿易更加繁榮。大量絲綢、茶葉等中國貨從全國匯聚廣州,再經澳門轉銷世界各地。
澳門也從一個漁村,漸漸變成世界矚目的繁盛商港。明萬歷年間,江浙文人葉權在游覽廣州后大發感慨:“商賈聚集,兼有夷市,貨物堆積,行人肩相擊?!痹谟伟拈T后,他又寫道:“數千夷團聚一澳,雄然巨鎮?!比f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從廣州行船到澳門,目睹了此地盛景后賦詩一首:“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云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詩句描述了他在澳門街頭看到的人們穿著華麗、佩戴珠玉,連江河大海都染上了珠光寶氣,可見澳門之繁華。
▲位于澳門的利瑪竇雕像。
清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穗澳兩地商貿往來更為緊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粵海關,取代過去的市舶司,又設澳門關部行臺(總口),作為粵海關的征稅總口之一,下轄大碼頭、南灣、關閘和娘媽閣四個小口。當時,外國商船不能直接開到廣州貿易,來廣州前,得先到澳門辦理通行證,雇傭引水員引導進入廣州。據清人梁廷枏著《粵海關志》記載,外國商船前往廣州貿易,“至夷船到口,即先報澳門同知,給予印照,注明船戶姓名,守口員弁驗照放行”。從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澳門總口每年征銀29600兩,為粵海關轄下眾口之冠。難怪屈大均說:“廣州諸舶口,最是澳門雄。”
▲清代粵海關文件。
1759年,根據兩廣總督李侍堯的進呈,乾隆皇帝下達手諭,外國商人在非貿易季(10月到次年3月)必須離開廣州,或返國,或遷居澳門。自此,活躍在廣州的外國商人,夏季在十三行貿易,冬季到澳門居住(稱為“住冬”)。
按照當時的規定,外商到澳門“住冬”,只能走珠江內河水道。人們用“上省”指代從澳門前往廣州,用“下澳”指代從廣州前往澳門,來往廣州和澳門之間便被稱為“上省下澳”。如此稱呼,或許是因為從澳門前往廣州要逆流而上,從廣州前往澳門則是順流而下。
外商“住冬”要半年之久,所帶之物,除了衣服、食物、餐具等生活用品外,還有重要的賬簿和文件,帶不走的白銀則委托信譽度高的行商代為保管。照顧他們生活的仆役、廚師等也隨船前往。如果加上水手,“住冬”船隊常有15至20艘船。有時候,還有一艘專門搭載乳牛的船只,每天為外商提供鮮奶。美國商人亨特多次親歷澳門“住冬”。他說,“住冬”就像是一次興師動眾的大遷徙。每年外商“住冬”前夕,廣州十三行夷館外的江面上就會聚集很多快艇。仆役和工人把一箱箱行李搬運上船,在收到粵海關發出的批準文書后,就鳴笛“下澳門”。當再次看到漂洋過海而來的商船??吭诎拈T附近時,外商們就意識到新的貿易季來臨了,于是又紛紛以同樣的方式“上省城”,回到廣州十三行。外商在澳門“住冬”,一直持續到19世紀40年代廣州“一口通商”終結,成了兩地一段特殊的商貿記憶。
人緣相親 文化同源
舶口三巴外,潮門十字中。魚飛陰火亂,虹斷瘴云通。洋貨東西至,帆乘萬里風?!缶?/p>
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導演馬里奧·戈東尼來到中國,拍攝電視劇《馬可·波羅》。馬里奧·戈東尼驚奇地發現,400多年前,一位叫利瑪竇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鮮為人知,在中國卻幾乎家喻戶曉,他為中國帶來西方科技、幾何、地圖等新鮮事物。利瑪竇的中國之行就始于澳門,并在廣州留下足跡。相傳,第一張世界地圖、第一架鋼琴都是利瑪竇從澳門帶入的。19世紀,外國人馬禮遜在廣州編撰《華英字典》,又在澳門當翻譯長達25年。這一時期,外國傳教士還在廣州創辦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培道女學校(今廣州七中前身)等新式學堂。20世紀初,格致書院遷至澳門,后又遷回廣州今中山大學康樂村校址。培道女學校遷至澳門盧家花園,1946年才遷回廣州。培道女學校返穗復校時,部分師生留在澳門,成立了澳門培道中學,這所學校延續至今。
與經貿往來相比,利瑪竇、馬禮遜等人帶來的文化交流,影響更為深遠。在穗澳大地孕育出容閎、孫中山、高劍父、冼星海、紅線女等一大批活躍兩地、睜眼看世界的風云人物和藝術大家,共創嶺南文化輝煌,共續穗澳兩地情。
▲清代畫作里的澳門景色。
容閎澳門開眼界 留美幼童廣州集訓
有“中國留學生之父”之稱的容閎,于道光八年(1828年)出生于廣州府香山縣。7歲時,他便跟隨父親來到澳門,就讀于馬禮遜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學堂。接受了中西方兩種文化滋養后,容閎眼界大開,對世界有特別的向往。校長布朗回國時,準備帶上幾名中國學生,容閎積極響應。
1847年1月,容閎、黃寬、黃勝三位廣府少年跟著布朗從廣州黃埔港出發,去往海外,成了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在國外,容閎接觸了近代西方先進科技,發奮圖強。1854年,他從耶魯大學畢業時留下贈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边@也是他一生心路歷程的寫照。畢業后,容閎毅然回國。央視紀錄片《容閎》里有這么一幕:當航船靠近中國香港時,中國引水員上船領航,船長請容閎與中國同鄉溝通,容閎突然發現自己竟開不了口,連沙灘、暗礁等詞語都不會用中文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丶乙娺^母親后,容閎立即來到廣州,惡補了半年的漢語。
▲清代畫作里的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江上亦見帆影簇簇。
懂英語,又有國外生活經歷,容閎被“獵頭”盯上了,有人甚至開出300兩白銀的月薪。當時朝廷一品大員的年俸銀也只有180兩。但容閎都婉言謝絕了。從在澳門接觸西方教育開始,容閎就立志“教育救國”?;貒螅脜⑴c洋務運動的機會,多次向曾國藩、李鴻章、丁汝昌等倡議“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向同治帝上書,計劃從各省選出120名幼童出國留學。當年9月,這份計劃獲得清廷批準。
當時,通過科舉考取功名、投身仕途,仍然是人們眼里的第一等出路,出洋留學被認為是個苦差事,很多人根本不愿送自家孩子出國。招生之初,報名者寥寥無幾,容閎只好將招生重點放在廣東。這些地方的家庭思想相對開放,對西方文化更加包容,家國情懷濃厚。最后,他招了30名幼童,其中廣東籍的學生占了24名。幼童出國留學需要家長簽字,廣州幼童詹天佑的父親就在保證書上寫道:詹天佑被政府送到外國學習先進技術,他學好了,就一定聽從中國的差遣,不會留在外國另謀生路。生老病死,各安天命。
▲位于二沙島的容閎雕像。
清政府在廣州設立了“留美幼童英語先修班”(今廣東實驗中學前身),官選幼童在這里完成短期的英語集訓后,就出國深造。1872年,第一批幼童出國。
澳門是容閎學業的起點,而他促成的中國早期公派留學生則從廣州等地起航。大部分留美幼童成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先驅:詹天佑成為“中國鐵路之父”,蔡紹基成為天津北洋大學堂總辦,鐘文耀先后在馬德里和馬尼拉等地任外交官,后進入鐵路界,擔任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的總辦……正如歷史學家李喜所所說,容閎開創了中國官派留學的先河,推進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進程。
孫中山穗澳懸壺濟世 成中西醫結合奠基人
20世紀初,在去往日本的船上,容閎遇到了同鄉孫中山。兩人一見如故,孫中山贊容閎“聲望素著,富新思想”,容閎則稱孫中山“寬廣誠明,有大志”。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曾是聞名穗澳的大名醫,被譽為中西醫結合的奠基人,后來才轉向“醫國”大業。澳門理工大學教授林發欽說:“澳門是孫中山走向世界的門戶。”孫中山自己也曾說:“懸壺于澳門、羊城兩地以問世,而實則為革命運動之開始也?!?/p>
孫中山年輕時入讀廣州博濟醫院(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華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西醫學校。當時,博濟醫院禁止男生到產房實習,孫中山對嘉約翰院長說:“學生畢業后行醫救人,遇有產科病癥也要診治,應當改變這種不合理的規定?!奔渭s翰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中國有了第一批婦產科男醫生。
▲孫中山年輕時曾入讀廣州博濟醫院(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華學堂。
1887年,孫中山從廣州考入香港西醫書院。學醫期間,他經常往返香港及家鄉。有一次,他途經澳門時,應鏡湖醫院總理事邀請,為一紳商久病不愈的家屬診病,藥到病除,鏡湖醫院對孫中山的才華大加贊賞。孫中山畢業時,被鏡湖醫院“破格”聘用為義務醫師,成了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這也是鏡湖醫院設置西醫的開端。之所以說“破格”,是因為鏡湖醫院是當時澳門最大的華人慈善醫院,只采用中醫治療。
雖然學的是西醫,但孫中山推崇中西醫結合。剛到澳門時,他就向鏡湖醫院借款2000銀圓,自辦“中西藥局”。他每日在鏡湖醫院義診兩小時,不收酬勞診金,還向患者贈醫施藥。澳門人稱其為“神乎其技”“大國手”,不僅華人前來求診,就連外國人也來找孫中山治病。當時坊間盛傳:“孫君妙手能回春,中西合璧已通神。”有一次,孫中山用西醫手術幫病人取出一個結石,足足有一個雞蛋那么大,大家看到后非常驚訝,連他的老師康德黎都稱贊說:“診斷明確,手術熟練而又敏捷?!?/p>
1893年春,孫中山將澳門中西藥局“搬”到了廣州西關冼基路,冠名“東西藥局”,并邀請名醫尹文楷擔任助理診務。孫、尹二人搭檔,一時被譽為“杏林雙幟”。冼基路地處十三行附近,這條約三百米長的巷子曾聚集了20多家醫館,是名副其實的“中醫街”。孫中山到冼基路后,給自己定下兩條規定:上午10點到12點為贈醫時間;出診期間,不論難癥急癥,診金隨意。曾有一個牙患病人,各處投醫無效,來找孫中山。孫中山手到病除,還不收診金。這個患者為報答恩情,便在廣州的報紙上刊登鳴謝啟事,一時傳為佳話。如今,西關冼基路成了社區,社區內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字樣特別顯眼。
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期間,孫中山目睹底層民眾的疾苦以及晚清政府的無能,深感“醫術救人,所濟有限”,決心改“醫人”為“醫國”。1894年,孫中山走出廣州冼基路,踏上了“醫國”之路。
高劍父紅線女穗澳聞名 成就雙城藝術傳奇
踏上“醫國”之旅的孫中山,常年在廣州、澳門及海外活動。有一次,孫中山在日本遇到了曾在澳門學畫的廣州人高劍父。辛亥革命后,高劍父與高奇峰、陳樹人一起,折衷中西,用筆墨描繪現實,使嶺南畫派成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三大流派之一。
高劍父的“雙城記”頗有傳奇色彩。他出生于廣州,14歲時跟居廉學中國畫。當時,居廉門下有一個學生,名叫伍德彝,比高劍父年長十五歲。伍家為十三行富商之后,家中藏品豐富。高劍父向伍德彝行師徒之禮,得以有機會住進伍家萬松園,幾乎閱盡伍家藏品。其間,他還結識了伍家在澳門經商的伍漢翹。正是在伍漢翹的資助下,高劍父來到澳門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讀書,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西洋畫,并萌發了改革中國傳統畫的想法。他曾嘗試把汽車、飛機等新鮮事物納入繪畫,一度被守舊派視為“大逆不道”。然而,新的畫風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學習的人越來越多。20世紀二三十年代,高劍父買下位于今廣州象崗山的一棟大宅,聚徒講學,取名“春睡畫院”,寓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春睡畫院堪稱嶺南畫派的搖籃,在全盛時期聚集了120多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等一批名家都在其中。
▲春睡畫院。
高劍父學中國畫在廣州起步,學西洋畫則發端于澳門,其開創的嶺南畫派,又興盛于穗澳兩地??箲饡r期,嶺南藝人紛紛到澳門避難,高劍父也把春睡畫院搬到了澳門。當時的澳門畫壇,有從廣州來的關山月、方人定,有旅居澳門的張谷雛、陳公廉,還有往返于穗港澳之間的黎葛民、羅落花等名家。他們秉承藝術救國的理念,創作了《三山半落青天外》《黃雀在后》等大量作品,抒發救國救民之心志。
這種來自穗澳兩地的吶喊,因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作品響徹全國。冼星海祖籍廣州,出生于澳門??箲鹌陂g,他以音樂為武器,創作了大量救亡歌曲,激發中國人的斗志。為紀念這位“穗澳之子”,澳門建了冼星海紀念館、冼星海大馬路,廣州建了星海音樂廳、星海音樂學院。
▲陽光下的星海音樂廳與冼星海雕像。圖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與高劍父、冼星海一樣,用藝術將穗澳兩地緊密相連的還有粵劇名伶紅線女。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有粵劇的地方就能聽到紅線女的聲音。其實,這一切都肇始于80多年前紅線女在澳門的第一次登臺演出。紅線女出生于廣州西關,家境殷實。抗戰時期,紅線女一家遷到澳門,日子過得艱難。為了貼補家用,父母只好讓她拜師學藝。1939年春節,紅線女以“小燕紅”的藝名首次在澳門清平戲院登臺,出演粵劇《六國大封相》中的提燈宮女,粵劇生涯就此開啟。入行70多年,紅線女所創立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粵劇當代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如今,斯人雖已逝,但廣州和澳門的文化藝術界人士依然懷念這位大師。
穗澳融合 共創榮光
覆路榕陰接海堤,望洋東轉望洋西。馬蛟石上看潮立,十萬軍聲戰水犀?!鸱昙?/p>
與紅線女等同時期從廣州前往澳門的,還有何賢、馬萬祺等人。后者最終扎根澳門,成為當地叱咤風云的政商名流。
何賢、馬萬祺等一大批愛國愛家的澳門名人紛紛為穗澳兩地的發展奔走四方。今天的洛溪大橋、番禺賓館等都訴說著他們心系桑梓的情懷。
慷慨捐資修路建橋樂善好施
何賢馬萬祺心系家鄉留美名
何賢的故鄉在廣州番禺石樓鎮。他早年當過學徒、掌柜,走南闖北,抗戰時期移居澳門,為當地民眾解決了諸多生活難題,澳門人開辟了一條“何賢紳士大馬路”來紀念他。馬萬祺出生于廣州荔灣南岸村,后扎根澳門,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受到廣泛好評和尊重。
20世紀50年代,廣州糧食等物資緊缺。何賢和馬萬祺通過多種渠道,籌措大量的糧食、五金、汽油等物資,想辦法運回廣州等地,解決了很多人的吃飯等問題。他們經常趁參加廣交會的機會,了解鄉親們的困難和需求。為了家鄉的發展,他們出錢出力,將化肥、拖拉機、發電機、農藥等贈送給鄉親。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廣州番禺雖地處珠三角的幾何中心,但交通不便,發展較為緩慢。有一次,何賢與霍英東(著名港商,祖籍廣州番禺)參加完廣交會后,到番禺尋根問祖。17公里的路程,要經過洛溪、大石等渡口,足足花了4個小時。兩人在洛溪渡口吃豆腐花等待渡船過江時,看著眼前排隊的長龍,感慨萬分:如果沒有一座橋,跨越珠江,連通兩岸,家鄉很難發展。兩人一拍即合,又拉上兄長何添,捐資籌款,與當地政府一道建大橋。
▲洛溪大橋。
1984年10月,在瀝滘水道和丫髻沙島之間,橫跨珠江的洛溪大橋破土動工,4年后完成合龍。橋梁總長1.91千米,北接海珠島,南接洛溪島,鉆石形的主塔優雅美觀,從下至上的曲線變化給人蓬勃發展、積極向上的感受。大橋通車的那一天,人行道上擠滿了群眾。通車典禮結束后,很多人跟在長長的車隊后面,從大橋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感慨萬千。
在何賢、馬萬祺的帶動下,生活在境外的廣府人紛紛出錢出力。僅在番禺一地,此后十年間受捐建的學校、橋梁超過70所(座),還有數不清的賓館、醫院等。何賢之孫何敬麟曾表示,在他記憶中,祖父總說:“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今天的我們,我們只是比別人幸運。在有一些資源的時候,回饋祖國、回饋家鄉是理所當然的?!?/p>
雙城緊密交融心心相連
青年人乘風破浪正當時
洛溪大橋通車30年后,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猶如一個美麗的蝴蝶結,將香港、澳門與珠三角連為一體。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天塹變通途,穗澳兩地勠力同心、相助相親、優勢互補,聯系更為緊密。澳門隨處可見廣州人,他們旅游購物、工作學習……廣州隨處可見澳門人,他們在這里學習、工作、生活。徐嘉莉是眾多在廣州追夢的澳門青年代表。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徐嘉莉正要從廣州飛往國外,參加業務交流。說起在廣州的生活,徐嘉莉有很多感慨。早在1995年,徐嘉莉的父母到廣州創業,留下年僅13歲的她獨自在澳門生活。從澳門大學畢業后,徐嘉莉先后赴法國和英國深造。2006年10月,她第一次來到廣州,從此與廣州結緣。在廣州,她收獲了令人羨慕的愛情、家庭和事業。但她并不滿足于此,又于2012年至2015年間在廣州暨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芭e行博士畢業典禮的時候,我已經懷孕七個多月了,等于是兩代人一起畢業?!贝撕螅旒卫蛟趶V州創辦和諧心理咨詢公司,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
▲在廣州舉辦的澳門青年文化節給人們帶去別樣的文化體驗。圖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從第一次來廣州至今,徐嘉莉經常往返穗澳兩地,上演新雙城記的故事。在她心中,粵港澳大灣區充滿了活力與希望。“我親眼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這些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港澳人士也得到很多政策上的優惠和支持。”
近年來,廣州已成為港澳青年的追夢地。天河區港澳居民服務中心主任林惠斌表示,港澳青年對廣州有很大的熱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的時候,廣州只有幾個港澳雙創基地,但現在已經有大大小小100多個,未來肯定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創項目落地?!绷只荼笳f,這幾年,不僅年輕人熱衷來廣州學習、創業,其他年齡段的港澳人士也喜歡來這里旅游、生活。林惠斌如今的工作不只聚焦年輕人,還覆蓋了兒童、老人、旅行者等?!肮ぷ鲿鼜碗s、更細致。但我們相信,未來服務的對象會越來越多,成就會越來越大?!?/p>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