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南沙龍穴島的海邊,坐落著一個不那么起眼的碼頭,旁邊幾棟白色的建筑也并不高大。但就是這里,坐落著我國首座也是最大的深水科考碼頭:占地300畝,岸線長1000米,泊位長700米,建有5個泊位,港池最大水深-10.9米,能滿足全球各種科考船的用水用電需要。此外,這里還有世界最大的大洋鉆探巖心庫:中國大洋鉆探巖心庫,這里就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全景視頻截圖(視頻由海廣局提供)。
在巖心庫展廳,一樣名為深海水的樣品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大洋鉆探巖心庫高級工程師賴佩欣解釋說,海洋深層水(深海水)是指200米以深的海水。其低溫恒定性使其溫度全年維持在16℃以下,500米以下水溫低達8~10℃,確保了水質的穩定。富含90余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這些成分非常穩定且易被人體吸收。由于深海強水壓作用,深海水的水分子團相對較小,營養成分以活性游離離子的形式存在,促進了人體對這些營養物質的高效吸收。目前對深海水的開發利用還處于研究階段,相信未來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巖心庫展品,最右邊為深海水。
來到中國大洋鉆探巖心庫,賴佩欣工程師向記者介紹:“大家可能知道我國的’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我們巖心庫其實就是‘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的一個配套設施,鉆探船從海上獲取的樣品以后,就會保管到我們庫里面。”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大洋鉆探巖心庫高級工程師賴佩欣向記者介紹低溫庫。
中國大洋鉆探巖心庫具備世界一流的技術條件,是全球儲存能力最大的大洋鉆探巖心庫,巖心庫配備了全生命周期的巖心管理系統,具有巖心儲存、分析測試、科學研究、合作交流、共享服務等功能。可以為“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正式入列后獲取的大量巖心樣品提供管理服務。巖心樣品從轉運,登記,測試分析到入庫,實現全程智能化。
▲存貯在-196度液氮罐里的海洋可燃冰樣品。
在巖心庫,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存貯在-196度液氮罐里的海洋可燃冰樣品。可燃冰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遇火即燃,一般分布于深海或陸域永久凍土中。可燃冰是固體,如未實施保壓取樣,其原有的低溫高壓環境改變后,會迅速揮發。所以只能存放在液氮罐里。可燃冰燃燒可以釋放大量的熱,用于發電、供熱等,燃燒后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遠小于煤、石油等,且儲量巨大,因此被國際公認為新的戰略能源。
▲停泊在碼頭的科考船“海洋地質六號”。
參觀完巖心庫后,記者登上了停泊在碼頭的科考船“海洋地質六號”,海洋地質六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在2009年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裝備正在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高級工程師陳春亮。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高級工程師陳春亮表示,“海洋地質六號”入列以來,一共完成了35個航次的遠洋作業任務,包括南極科考、太平洋、我國南海等海域的綜合地質調查。“海洋地質六號”船的“排班”很滿。此前剛執行完一個90多天的航次,在碼頭備航一個星期之后又進行了一個南海短航次的調查,然后大概就是備航十天左右,我們即將又再出遠洋執行科考任務。
陳春亮說,“海洋地質六號”船上配置的科考設備——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海馬”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科考設備中的重要標志成就之一。“海馬”號研發成功后,團隊繼續進行譜系化建設,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將其打造城為我國深海探測的利器。在我國南海首次發現大型活動性冷泉—— “海馬冷泉”,并實現了富鈷結殼資源精細化勘探。
▲“海馬冷泉”活動區自然出露的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廣海局供圖
據了解,可燃冰是一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未來能源,我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巨大,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區。未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也將聚焦可燃冰產業化以及我國濱海到深海關鍵海域的戰略性金屬礦產資源的新一輪找礦突破,全力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推動海洋地質調查現代化。
星島記者 楊森 廣州南沙報道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