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湖南新寧縣人,率先興辦“湘軍”,被譽為“湘軍鼻祖”。早年江忠源為人狂傲不羈,但非常講義氣,是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那種,對國家自然也就是節氣十足了。因此,曾國藩對其評價:“吾生平未見如此人,當立名天下,然終以節烈死。”
事實的確如此,江忠源考中舉人后,趕赴京城參加會試,但名落孫山,無緣“龍門”。不過,江忠源心理素質過硬,表示啥都沒有,依然在京城里過得悠哉游哉。然而,他一老鄉就不行,本身身體就不好,考試還不理想,急火攻心,直接在客棧掛掉。此時,江忠源沒錢,不可能雇人送回家鄉安葬,他只好背著這位初次謀面的朋友,風餐露宿,終于圓了這位朋友落葉歸根之夢。就此而言,江忠源確實夠義氣,夠朋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手下的軍隊這么彪悍,這么悍不畏死了。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太平軍橫掃八旗、綠營,欽差大臣李星沅作戰連連慘敗,急火攻心而亡。賽尚阿取代李星沅督師時,路過湖南,江忠源率500兵勇追隨,進入廣西剿滅“長毛”。6月,江忠源500楚勇在象州中平擊敗石達開,并一路追著打,廣西清軍士氣大振。9月,江忠源建議大軍圍死永安,不留缺口,就地全殲太平軍,可惜上死不采納,江忠源一怒之下回老家“養病”。1852年6月,江忠源率800兵勇,再次進入廣西作戰,并建議清軍在湘江兩岸設下重兵埋伏,可上司依然不同意。為此,江忠源親率800兵勇,獨自設防,途中部下劉長佑率1200兵勇趕到,全軍2000余人,開赴湘江。6月中旬,楊、蕭、馮、韋、石等“首義五王”率太平軍船隊途徑蓑衣渡口時,江忠源下令兵勇開炮轟擊,并親率兵馬在西岸廝殺,阻止太平軍突圍而出。可惜,因為兵力不足,東岸沒有伏兵,太平軍才得以從此處突圍,避免被全殲。
蓑衣渡之戰,太平軍損失非常慘重,南王馮云山陣亡(在全州時已經受傷),4000余老廣西精銳命喪湘江,可戰斗人員不足5000,船只、輜重、糧草等物資損失殆盡。
太平軍突圍后進入湖南,江忠源一路率兵追隨,在長沙再次與太平軍戰斗。江忠源進入長沙時,建議巡撫張亮基趕盡派兵搶湘江西岸,在龍回譚等戰略要地屯駐重兵,阻止太平軍從西安突圍,將其全殲于長沙城下。可惜,清軍內部矛盾重重,沒人愿意去西岸。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楊秀清也覺察到西岸戰略地位之重要性,于是派石達開率翼殿將士前往,搶占龍回譚,打通糧道之同時確保北上通道之安全。事實證明,江忠源是對的,后來太平軍正是從西岸突圍,一路北上連克益陽、岳州、武昌,于1853年3月殺進南京,期間不過半年。1853年6月,賴漢英、胡以晃率太平軍主力西征,重兵圍攻南昌。江西巡撫張芾自知不敵,于是將守城任務交給江忠源,自己打副手,協助作戰。江忠源攻防兼備,太平軍圍攻三月不下,只好撤圍而出。守衛南昌有功,咸豐很高興,不久便升任其為安徽巡撫,成為封疆大吏。要知道,此時的曾國藩沒一官半職,半年后苦苦哀求咸豐授予湖北巡撫一職,還被無情拒絕。
升任安徽巡撫后,江忠源很高興。此時,廬州(安慶失手后,成為安徽臨時省會)被胡以晃、曾天養等圍攻,廬州知府胡元煒遣使告急,并謊稱城中兵力、軍餉充足,希望巡撫大人趕盡前來鎮守,殺退“長毛”。為此,江忠源在六安留下一千余兵馬,而后拖著病體去廬州鎮守。到了廬州,江忠源發現自己被隊友坑了,城內正規軍500余人,兵勇2500余,區區3000兵馬,何來兵力雄厚?糧草、軍火嚴重短缺,哪來的充足呢?不過,既然都來了,而且自己還是安徽巡撫,豈能撤離,豈能逃之么么。所以,江忠源選擇留下,并抓緊時間布置城防,阻止胡以晃大軍攻城。此時,清軍增援部隊趕到,陜甘總督舒興阿馬隊屯駐郊外,可并不敢進攻太平軍,而是坐視胡以晃攻城。知府胡元煒眼看城池守不住,于是趕盡改換門庭,投降太平軍,并做內應。
胡以晃圍攻,陜甘總督不敢進兵,內部又出現叛徒,江忠源處境不妙,部下建議他趕盡撤離。但是,江忠源意氣用事,決定死守廬州,戰斗到底。城破時,部下馬良勛背著他逃跑,但是江忠源覺得倍感羞恥,于是奮力掙脫,繼續與太平軍廝殺,最后投水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