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蚊劑/蚊怕水推薦|踏入夏季,蚊子開始變得“猖狂”,進行戶外活動時應做足防蚊措施,預防被“蚊叮”。不過,市面上數千款防蚊產品應如何選擇?日前(17日),港大化學博士K Kwong于社交平臺上解構“蚊叮”成因,更指出驅蚊劑含一成份能大大提升防蚊成效。
3類人士容易招惹蚊叮
K Kwong指蚊的感應距離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15至50米外,蚊可感應人類呼吸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從而循住高濃度CO2的方向飛去。一般而言,身形較肥胖、孕婦及嬰兒較容易招蚊叮。
再飛近至5至15米距離時,蚊可以利用視覺,感應反差強而以特定速度移動的物體,同時利用嗅覺分辨人體氣味。人體皮膚上的汗水有助細菌生長,細菌則會分解汗水內的代謝物吸引蚊,而部分人的汗水化合物會特別惹蚊。
最后,于0至0.2米的距離內,蚊會利用紅外線以及味道決定目標位置,在降落皮膚上時用腳感應血管位置,再利用“6支針”分別支撐吸血位及放蚊口水,細菌病毒亦在此時透過蚊口水傳入人體。
為什么被蚊叮后會覺得痕?
由于蚊口水屬人體外來物,身體免疫系統會釋放出“組織胺”去對付,而“組織胺”會令人覺得痕癢和導致皮膚紅腫。若不抓或撓傷口,便可加快消退紅腫及不會感到痕癢。若傷口被撓至破損的話,細菌會流進血液,有機會引至發炎。
驅蚊劑含1成份最有效
K Kwong透露自己也是惹蚊之人,加上天生皮膚容易敏感,許多防蚊用品使用后都會感到痕癢及出疹,遂常用長衫、長褲及手襪遮蓋皮膚,避免被蚊叮。可是十多年前于戶外行山時,在緊急情況下被逼使用含DEET(避蚊胺)成份的驅蚊劑,發現成效相當顯著,亦沒有大范圍致敏,是“平靚正”的防蚊選擇。
DEET(避蚊胺)為常見的驅蚊劑成份,噴灑于皮膚或衣物上即可驅除蚊子以及防止蜱類叮咬,亦可防止登革熱、瘧疾等以蚊子為媒介的病原。不過,使用高濃度的DEET產品或接觸過量DEET,有機會引致皮疹、水泡及令皮膚和黏膜受刺激。
資料來源:K Kwong
更多防蚊小妙招,盡在星島環球網:
網民淘寶5.9買磁吸防蚊網,10分鐘安裝,防蚊蟲蟑螂,養貓都適用?
小孩能用嗎?消委會評測25款驅蚊劑,9款滿分!附使用5大貼士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