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來,大灣區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制造基底+創新基因+數字基礎”為支撐,大灣區已形成“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級以及3個五千億至萬億級、7個一千億至五千億級、2個百億級組成的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10+5”新質生產力產業體系(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未來電子信息、未來生命健康等5大未來產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布局早、速度快、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大灣區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和“儲能池”。從一組組數據中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含新量”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各方面,它們有力支撐著大灣區強勁發展,更使得大灣區經濟韌性十足,潛力十足。
過去幾年來,香港政府投入近2000億港元,以提升科研基礎設施、資助研發活動、支持產學研協作及匯聚培育科技人才等,積極吸引重點企業落戶香港,加速并壯大創新科技生態的蓬勃發展。
一系列舉措使得香港在科技創新上繼續排名世界前列,保持全球創新優勢?!?023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香港繼續排名前列,保持全球創新優勢。在全球前100個集群當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二位。香港在全球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7位,保持在亞洲第5位。兩個副指數中,香港在“創新投入”方面排名全球第8位,在“創新產出”方面的排名上升至第24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香港兼具各方面的優勢,包括研發能力、科技基礎設施、法律制度及知識產權等,推動創新及科技業節節上升,同時也發揮商業平臺的作用,協助創新公司打進亞洲市場、走向國際,特別是大灣區的企業。
香港聯結世界,廣東苦練內功。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集群度高度發展,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承擔新質生產力主要產出的科創企業數量、質量全國領先。
廣東省在科創百強企業榜中共有16家上榜,這些企業比較多集中在新能源、半導體產業領域。
截至2023年年底,廣東省共有871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693家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于江蘇省的574家和浙江省的356家。
從上市公司總市值方面來看,廣東省為67482.45億元,也高于北京市(61488.16億元)、江蘇?。?4448.73億元)、上海市(30345.19億元)、浙江省(27877.72億元)。
從行業分布看,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88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114家)、新材料產業(104家)等領域。
從區域分布看,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尤其是深圳市(322家)和廣州市(109家)。
截至2024年1月,廣東有超過95%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超過9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接近95%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中在珠三角9市,代表著創新能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發費用超過3600億元,進入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十位。
《規劃綱要》發布5年間,大灣區內地9市外貿總計額突破35萬億大關,2019—2023年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達到37.34萬億元。其中,出口23.37萬億元;進口13.97萬億元,進出口均占同期廣東外貿的95%以上。能夠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 “新三樣”出口動能強勁,功不可沒。2023年,廣東生產新能源汽車253萬輛,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產量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增長83.3%。
粵港澳大灣區在100公里半徑內集中了五個萬億級城市,同時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和超大規模產業。這里是全球唯一集中了科技創新、綜合商貿、金融中心和制造業腹地于一體的世界級灣區。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正一路疾馳,新產業撐起了新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