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來,大灣區5年來GDP增長近4萬億,經濟總量達13.87萬億,躋身全球十強經濟體,充分展現出大灣區強勁的發展動能。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含綠量”不僅關系到區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對全球綠色經濟趨勢產生深遠影響。
《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含綠量”顯著提升,體現在方方面面:綠色產業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技術創新、綠色金融和投資以及綠色生活方式……這些綠色發展的舉措有助于推動大灣區經濟向更加綠色、低碳、循環的方向發展,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灣區提供了新的動能。
綠色產業崛起,帶來全新經濟增長點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的崛起勢頭顯著。清潔能源、環保科技、綠色制造等領域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企業不僅為大灣區帶來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大灣區的主要電力供應商之一,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在風能、太陽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提高清潔能源在電力供應中的比重。到2023年末,南方電網向香港輸送100%清潔能源;對澳門輸電能力提升30%,為港澳融入灣區發展大局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
當人們談到綠色發展時,最直觀的就是新能源汽車。時至今日,廣東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省,深圳則是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依托深厚的傳統汽車工業基礎以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超前布局,廣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賽道上走出了一條串珠成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比亞迪成為實現500萬輛新能源汽車整車下線的全球首家汽車公司。在比亞迪的帶動下,深圳逐漸構建了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充電基礎設施、汽車后市場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已經形成發展閉環,一大批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和核心材料企業成為產業鏈上的耀眼“串珠”。
香港已成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
近年全球積極推動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ESG),對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需求大增,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憑借“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以及背靠大灣區的區位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深獲國際投資者的信賴,而且市場運作高效。香港擔當起了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優質綠色項目的重要角色,為粵港澳大區的綠色轉型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香港已是亞洲的綠色金融樞紐。2022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較2021年增長超過40%,達到805億美元。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占亞洲區此等債券的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居亞洲第一位。
除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綠色標準外,綠色科技也是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香港已培育和聚集了一批高質量的綠色科技公司,超過100家位于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各有優勢,香港在綠色科技方面有很好的研發基礎,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則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能提供強力支撐。因此,位于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和新田科技城是深港兩地創科合作的橋頭堡,成為了新能源和其他綠色科技產業的樞紐。
在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面前,目前全球尚未出現具領導地位兼具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產業集群的城市。香港絕對有能力結合兩者,借助這“雙引擎”相互促進以加速相關的產業發展和建構一條全新的產業鏈。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將為香港帶來新的藍海。
粵港澳協作開啟生態環境保護新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五年來,大灣區生態保護機制發生轉變,從重點整治轉變為系統治理,實行生態環境“同保共享”模式。粵港澳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一點兩地”的使命推動下,共同設立環保合作小組,對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氣候變化、跨境河流整治、危廢物處置、土壤治理修復等熱點生態問題開展合作,做到定期交流。
如今,粵港澳三方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日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進步,一個位于南海之濱的國際一流美麗灣區正日漸成形。其中,粵港澳共同參與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保工作,共同完善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共同完善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推動沿海紅樹林、中華白海豚、黑臉琶鷺等特色野生動植物保護;形成全面水治理體系,水資源污染防治合作體系不斷深化。
粵港澳同步推進生態工作與經濟社會建設,利用高效的市場機制,化生態優勢為綠色低碳發展優勢,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效力。其中,粵港實施“清潔生產伙伴計劃”,設立“清潔生產伙伴標志”,表彰數百家港資企業;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同時,粵港澳還成功探索粵港澳碳標簽互認機制,促進粵港澳低碳消費,幫助大灣區產品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低碳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