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美中關系勢必成為重頭戲。現任總統拜登任內,與中國“去風險”成為屢次提及的議題,共和黨亦如此。但分析指,因供應鏈日益復雜,兩國之間經貿互相依存度高,美中之間博弈仍是膠著狀態。
美國商務部日前公布最新數據指,去年1月至11月,美國入口中國貨額較前年同期暴跌兩成有多,令中國占美國進口總額只得13.9%,遠低于去年的17%,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亦低于墨西哥占美國進口份額的逾15%。墨西哥以及包括越南在內的亞洲國家成為美國日益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自2006年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后,2017年達到高峰的占22%,與其他國家拉開很大差距。但自前總統特朗普2018年向中國發動貿易戰后,對中國制的商品加征關稅,令中國貨輸美持續下跌。相比之下,墨西哥、越南、韓國、印度就正努力取代中國在美國和全球供應鏈角色,尤其墨西哥對美出口額過去5年增長超過三成,越南與美國貿易總額在2019至2022年更激增1.3倍。
但分析人士認為,事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數據表面體現的一般。事實上,美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只是由直接變成迂回。哈佛商學院與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合作的研究顯示,中國企業在墨西哥制造業直接投資額,由2017年3160萬美元,激增4倍至2022年的1.5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墨西哥增長最快的外來投資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研究亦發現,中國近年大力投資東南亞國家電子制造業、向它們出口電子產品零件,再組裝出口美國,如中國去年上半年向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出口的電子產品金額,較5年前暴增八成。美國財長耶倫去年夏天曾訪問越南,以強調越南在美國供應鏈“去風險”中的重要性。此次訪問中一張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片是,耶倫騎在一輛電瓶車上。然而之后美國媒體發現,這輛電瓶車大部分配件來自中國。
更讓普通民眾難以接受的,美國直接由中國入口,改為由墨西哥、越南等國家間接輸入中國制產品,結果是令美國入口貨品價格上升。哈佛研究發現,中國產品在美國進品占比每下降5個百分點,美國由越南進口的產品價格就上漲9.8%,從墨西哥進口的產品價格就會上漲3.2%,這些上漲價格,最終則由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埋單。此外,供應鏈日益復雜,同樣確認中美之間貿易流動的各環節也愈加困難。此因過去中美的直接貿易,現在變成中國向中轉國家出口零件,再在這些國家組合產品運往美國,令供應鏈拉長,供應鏈受到任何沖擊就會間接打擊美國供應。
在全球化遇冷、世界經濟發展趨緩的今天,經貿關系成為大國競爭的重頭戲。對美國而言,經濟服從于國家安全的認知不會輕易改變。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本月初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通話時強調,“國家安全是不可談判的” 。未來,美中經貿何去何從,值得觀察。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