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后,內地旅客重來,各行業以為久旱逢甘露,怎料同一時間香港人興起北上消費熱,加上內地旅客旅游模式改變,來港著重深度游,以往狂掃生活用品的指定動作不復再,令本地零售業未能受惠。元朗和上水兩區都少了內地客,連本地客亦過路而不入,北上吃喝玩樂,整個北區淪為重災區,食肆門堪羅雀,以往人頭涌涌的大街變水盡鵝飛,有商戶慨嘆通關后生意不但沒有起色,有同行面臨結業,街上吉鋪亦有增無減。
據統計數據,上月有297.6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較6月的215.7萬人次上升了38%,當中內地旅客佔整體訪客的83%。儘管內地訪客人數上升,但疫情后他們的出游模式有變。旅游業人士對本報指,以往內地客來港“爆買”情況不復再,現在他們著重深度游,深入大城小巷尋幽探秘,不再著重在港消費。餐飲業人士亦指,即使2018年時有6500萬人次訪港,旅客僅占全港餐飲消費只得三成,另七成靠本地食客,即使旅客全都回來,若港人不在港吃喝的話,飲食業會蒙受重大打擊。
▲由于不少港人北上消費,“公車泰國餐廳”生意受影響。
店主:通關后反而流失生意
以往逼滿內地旅客的元朗和上水,不少商戶都說通關對生意沒有幫助。元朗西菁街“公車泰國餐廳”負責人阿俊表示,疫情前很多內地游客會到元朗購買生活用品,“他們行到攰都要坐低食飯,當時內地客都占兩成生意額。”苦撐過3年疫情,阿俊和其他行家原本期望,通關后內地客再臨,帶旺生意,“原預料有1、2成增長,希望回復疫情前6成生意額。”怎知事與愿違,通關半年,阿俊稱元朗的餐飲和零售市道都未有轉旺,“明顯是少了一批來港喪買生活用品的水貨客,或疫情期間他們習慣網購,直接從代理商買貨,不再長途跋涉來港入貨。”本來以為可受惠這班購物客,現在卻不似預期。
雪上加霜的是,現在每逢周末或假期前夕,眼見大批香港人北上消遣,對本地商戶造成嚴重打擊。“元朗去皇崗和深圳灣口岸都好方便,假期前都有很多人上去吃喝玩樂,對我們餐飲行業當然有影響,因為周末是黃金檔期。”阿俊說,本來以為通關后生意上升,殊不知生意反而比通關前更差。而根據入境處數字,單在上周六,已有超過三十人次的香港居民出境。
內地客不再“掃貨” 只買來自用
疫情前主要做水貨客生意的上水石湖墟商舖,通關后未見“復常”。不愿上鏡、在石湖墟開藥妝店的黃先生透露,疫情期間因沒有生意,一度關門結,早前知道通關便再租鋪,“諗住有返內地客,生意一定會好,所以即使當時業主開高一成多租金,我們都照租。”黃表示,通關后發覺情況跟以前完全不同,“不但平日少內地客,就算假期也不多,跟以前真的差很遠,現在來的內地人,多數都是買來自用,很少會有大批入貨的。”黃希望再過一段時間情況會有改善,否則很難支撐落去。
▲以往一鋪難求的上水水貨街,現有不少吉鋪出租。
上水藥妝業商會會長楊先生表示,通關后明顯很少內地客到上水購物,“現在藥妝店的生意,只恢復疫情前的兩成,所以通關后我們沒有受惠。”楊認為,少了內地客到上水掃貨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內地人已習慣網購。另外,海關持續打擊行動,令水貨客不敢冒險帶貨北上,“預計出年,上水的水貨店會出現倒閉潮。”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