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牽頭主辦的“海內外名媒社長總編灣區(佛山)行”活動中,嘉賓們曾來到佛山石灣,感受5000年制陶史,欣賞各種造型生動的陶藝作品。其中,石灣傳統的“瓦脊公仔”(屋脊上的人像作品)具有層次豐富、璀璨崢嶸和神采交輝的藝術特色,令人津津樂道。
20世紀60年代以來,石灣的藝人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對瓦脊公仔的立體造型、環視效果、制作程式、泥釉指標都作出調整,賦予新的內容、意念、工序和標準,將貼塑陶藝不斷拓新,使其擴展為移到室內案頭的陳設,更廣泛地發揮它的觀賞功能。而這類作品的行內翹楚當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黃松堅。
黃松堅1940年生于廣東東莞,故于2017年。20世紀60年代他在佛山石灣美術陶瓷廠從事陶藝工作,以“求新、求變、求美、求精”的理念創作出一大批優秀陶塑作品屢殊榮,并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黃松堅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生前曾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誼會副會長、中國陶協藝委會常務理事。他在199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9年被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表彰獎勵,同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獨辟蹊徑 新成一大流派
1959年,黃松堅進入石灣美術陶瓷學校學習,1961年畢業后一直從事陶塑人物創作。他早年在佛山祖廟、廣州陳家祠等地臨摹晚清民國時期石灣制作的“瓦脊公仔”,吸取其“貼塑”手法的精華,同時銳意創新,努力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1962年他以“貼塑”手法創作出《吹笛仙女》,雍容高雅、工細精巧,1963年赴香港展出廣獲好評,1997年入選香港“第二屆亞洲藝術節”,并被香港博物館收藏。
▲《吹笛仙女》
其后他以“貼塑”創作的《吹簫引鳳》《春夏秋冬》《媽祖》等作品都贏得了“神工妙塑”的高度評價,逐步形成了貼塑仕女玲瓏精妙、優雅靈秀的藝術風格,后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帶動了新貼塑陶藝在石灣的創作熱潮,開創了當今石灣陶藝一大流派。代表作《春夏秋冬》等堪稱石灣新貼塑陶藝里程碑式的經典之作。
石灣傳統陶塑中壽星公是最常見的藝術形象之一。千百年來,前輩名家創作的壽星公形象多如牛毛,但黃松堅卻敢于將老熟題材“玩出新意味”。他先后塑成的石灣陶瓷壽星公作品有30多款,自成系列且各有寓意,包括《如意壽星》《福壽呈祥》《長壽仙翁》《多福壽星》《福祿壽星》等,他被譽為當代的“壽星王”。
▲《如意壽星》
黃松堅創作的壽星公在內容情節、形式結構、寓言象征等各方面力求推陳出新,以“寓意象征”和“夸張強化”的塑造要點創作作品。“寓意象征”是以蝙蝠、梅花鹿、壽桃等物品反映民眾的良好愿望。“夸張強化”則在手法上以超常的夸張來達至傳神的效果。以人體比例為例,人物頭部占全身的比例常規是七分之一,他卻大膽夸張地使用五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此外,人物五官位置的夸張,將耳朵和須眉著意拉長;人物神態表情的夸張,將口線進一步展開,將眼睛塑成一條縫線,突出慈祥歡樂意趣盎然。經過夸張、傳神的藝術處理,壽星公的“壽”味更濃、老態更“活”,甚至有純真可愛的童稚之趣。
▲《龍之尊者》
他的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出,多件作品被海內外各級博物館和鑒賞家收藏。2000年《春夏秋冬》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特頒“作品展出廣受好評”證書;1999年《媽祖》獲國家世紀杯金獎;1990年《雄風》和1989年《持扇仕女》(合作)分別獲國家百花獎;1999年《龍之尊者》獲國家優秀獎等;《長壽仙翁》《屈原》等10多件獲省級金銀獎。《春夏秋冬》《持扇仕女》(合作)等被評為國家珍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媽祖》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世紀珍藏;2002年《龍之尊者》被美國加州斯市姐妹城協會收藏。
深化形神 凝練陶藝理論
黃松堅不僅陶藝手法爐火純青,而且在陶藝理論方面亦頗有建樹。他努力在藝術實踐中探求規律與理論,曾提出“以虛導實、以實揚虛、虛實相彰、深化形神”等多種寶貴的創作理念,深受各界的好評。多年來他常在陶瓷技校和創作培訓班授課,向學員講述陶藝技術和創作理念。他在海內外的專業報刊上發表了《意趣同彰》《發揚傳統刻意創新》等學術論文,在海內外的陶藝研討會上宣講《石灣瓦脊公仔的技藝特色及其發展》和“虛實造型”等創作觀。
▲作品《春夏秋冬》全套
黃松堅曾總結自己的從藝經驗:一是“師前人”,即認真學習傳統,將石灣陶藝傳統和前輩的技藝研習探索融會貫通,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師造化”,即勤于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讓新鮮生動的現實生活激發創作靈感,從大自然大社會中汲取養分并加以提煉升華。三是“廣收蓄”,即全面學習借鑒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研習國畫、詩詞、書法、文學、歷史直至西洋雕塑,觸類旁通達至左右逢源。四是“通心源”,既學習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善于總結勇于探索,本著自己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心得進行創新,更好地弘揚真善美。
中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曾評價黃松堅陶塑說,“勤耕博取,承前拓新”“入法而后出法,化為個人獨創風格”,他擅于融注寓意象征和典型夸張等技藝,能雕善意,展現創作風格的多樣性。他還別出心裁,常把書法與人物形象融為一體,打破石灣陶塑的慣用程式,富書卷味,別饒情趣而回味無窮。
黃松堅的長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對記者說:“他很善于用通俗平實的話語來闡述自己的陶藝理論。他常說‘學習好比吃飯,必須通過細嚼、消化、吸收,才能變成自己的營養’。”正是有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黃松堅的陶塑藝術帶著一種濃郁的書卷味。
薪火相傳 三代共行陶藝路
黃志偉回憶父親時說道:“他不單將技藝傳授給后輩,更鞭撻后輩在掌握基本技能后推陳出新,在藝本創新道路上繼續前行。”
▲1992年黃松堅、黃志偉,父子在創作《春夏秋冬》
1991年-1992年間,黃松堅與黃志偉,父子共同創作了《春夏秋冬》。“在傳統塑像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碰撞出靈感。”黃志偉表示,作品從色彩搭配、花卉水果種類、釉質等方面進行不同的嘗試,父子經過一年多的思想碰撞與磨合才形成這件作品。
受父親“勤與巧”結合的指導,黃志偉把石灣傳統陶器藝術與中國傳統美學、古今中外雕塑理論融會貫通,從中國畫“十八描”中尋找到靈感,大膽地嘗試把中國畫筆墨線條“十八描”技法結合在陶藝創作中,將筆墨線條技法轉化成陶藝的手搓泥條手法,用泥條代替線條構建整個作品,發明創造出“線塑”手法。黃志偉創作出多款線塑陶藝作品,如《漁韻》《酒神》《莊周夢蝶》等,為石灣陶藝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出現代陶塑表現技法的新篇章。
2001年,35歲的黃志偉成為廣東省最年輕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03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8年5月,獲得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收獲了工藝美術行業最高榮譽。
“爺爺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陶塑藝術家,為人細致、認真,做事一絲不茍。他對于陶塑的熱愛和專一啟發了我,讓我懂得在追求藝術創作的同時,還需要有一個堅定的態度。”黃松堅的孫女黃美祺同記者說道。作為孫女的黃美祺在學習傳承著爺爺和父親的技藝。
2020年黃美祺與父親黃志偉一同創作了《守護》,作品運用傲雪欺霜的梅花造型,通過塑造一位白衣天使,經過連續的工作,拖著疲累的身體,凝結其停下來的瞬間,臉上流露的雖然是疲憊,但也是自信的表情,以此致敬“最美逆行者”。
藝術名家點評
潘鶴,中國著名雕塑家
黃松堅頗得石灣傳統陶瓷雕塑之真傳,更致力于傳統石灣瓦脊公仔技藝貼塑陶藝的探索而獨樹一幟,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他認真向傳統學習向現代學習、向生活學習,入法而后出法,化為個人獨創風格,將人物的“情、韻、神”熔于一爐,升華臻妙,使陶藝作品更顯豪樸優雅、雋永傳神。
黃松堅陶塑“勤耕博取,承前拓新”“入法而后出法,化為個人獨創風格”,他擅于融注寓意象征和典型夸張等技藝,能雕善意,展現創作風格的多樣性。意塑《鐘馗三態》《潛心面壁》等作品或勇悍莊諧,或靜穆深遠;工塑《如意壽星》《屈原》等作品則稚趣吉祥,或正氣恢宏,蘊涵深邃令人喜聞樂見。他還別出心裁,常把書法與人物形象融為一體,打破石灣陶塑的慣用程式,富書卷味,別饒情趣而回味無窮。
梅文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黃松堅以“尋根”的心態在清代瓦脊人物造型的基礎上找到工意結合、巧雅華滋的裝飾傾向。在其眾多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作品系列性。其中《龍之尊者》《護法老君》《丹藥家葛洪》都是莊嚴肅穆的題材,作者以飄逸的須髯、柔潤的衣紋、活潑的行草與莊整端肅相糅合,以縮小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使神和人之間有所溝通和共鳴。
羅雨林,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藝術研究委員會研究員
黃松堅善于直接或間接深入生活,作品抒發有血肉靈魂的人生百態之正氣,或揚正抑邪,或以古至今,通過藝術的再創造“求新、求美、求精”,使作品更典型、更生動、更深刻反映主題,弘揚真善美,讓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如《吹笛仙女》采用傳統瓦脊公仔的貼塑手法,粗獷而不粗率,柔和而不纖弱,精細而不瑣碎,格調高雅大方。又如他塑造得較多的《壽星公》作品,其運用的雖是傳統手法,但卻能塑出新意,壽味濃郁,意趣盎然。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