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能找到一樣喜愛又擅長,還可以全心投入的事情,實屬難得,而在堅持的過程中不失初心,更是難能可貴。
認識風漸數年,看著他從靦腆的新晉藝術家變得日漸成熟,成為今天香港畫壇的中堅分子,廣受藏家與藝術愛好者歡迎,一路走來,殊不容易,人變得成熟,唯一不變是低調的性格和對繪畫的狂熱。談起繪畫,沉默寡言的他總是滔滔不絕:“我愈來愈覺得素描是關于體積,繪畫是關于形狀,其他都是迭加上去的。”本名姚柱東的風漸,在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術系畢業后全身投入藝術創作,他參加過多個本地和海外展覽,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17年新藝潮博覽中贏得評審大獎,有機會前往臺北國際藝術村3個月駐村實習。
風漸的創作初期以素描為主,以極為細膩筆觸描繪的建筑物和人物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近年則以油畫作品為主。去年他首次參加《Art Central》,一系列植物與建筑物的作品大受歡迎,大部分觀眾對其作品幾可亂真的筆觸感到贊嘆不已,今年再度參展,其作品的細膩度不減,但風漸表示在創作過程中,讓他更了解到繪畫的本質——在于形狀。他表示現在選擇描繪的對象都是形狀比較特別和具力量的,處理細節比以前更為精簡,就如《下晝》,描繪的是牛棚藝術村的一棟頂部呈三角形的建筑物,前面有兩棵樹,整體建筑物的形狀和樹葉、紅磚等細節形成有趣的對比,“我以前住在土瓜灣,現在偶然也會回去看看,我留意到很多個下午都有一只貓在其右邊的門外,非常寫意,我覺得很有意思。”
▲風漸的最新作品《下晝》,花了約一年時間繪畫。
▲風漸作品《夏》。
▲《古屋》接近黑色的部分是用了多種顏色混和而成。
▲風漸對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建筑物特別感興趣,也成為其繪畫題材。
最具野心的作品
說是寫意,過程卻毫不簡單。《下晝》足足有兩米多寬,是風漸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日以繼夜創作的精品,巧妙地提取了油畫、水墨畫和水彩畫的精髓,以柔和的顏色為基調,偶爾在陰影位置用上深色,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風漸的建筑,有別于一般油畫慣常用深褐色區呈現主體的輪廓,他以留白的方式制造負空間,營造一種若即若離的氛圍,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建筑添上另一番韻味。下午的陽光恍如穿過樹葉,落在悠閑的小貓身上,詩意躍于畫布上,而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不斷反思繪畫的本質,并以他獨特的方式演繹。可以說,這是風漸迄今最具野心、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將于今年《Art Central》正式亮相。
風漸對周遭環境,特別是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建筑物特別感興趣,就像香港公共屋邨的磚墻、臺北街頭舊建筑物的窗戶等,在今年的最新作品系列里,除了牛棚,還有李鄭屋邨的幼兒園、位于舊海壩村的義璋陳公祠,在他眼中,這些建筑物非常美麗,充滿故事,卻為人忽略。他對作品顏色的要求非常嚴格,像《下晝》的藍色門框其實用了不同的顏料,包括比較昂貴的翠銅礦;另一幅作品《古屋》,接近黑色的部分是用了多種顏色混和而成,顏色有層次之余更有一種透光度,若非細看,幾乎是看不出來,然而正是這種細膩入微、似有若無的處理手法,令其作品更為精采、耐看。
風漸的生活幾乎就是繪畫,沒有物質欲望,連吃飯也視作等閑,可有可無。剛完成了兩米多的巨作,他已經興致勃勃地計劃下一幅作品,并表示想畫得更大!不被市場導向牽著走,只為自己鐘愛的藝術而生活,像風漸這種藝術家實在值得支持。再看《下晝》,彷佛被吸進了另一個空間,那里有一顆純粹的心,和悠閑的小貓一起,在懶洋洋的下午,清風徐來,細味藝術的真諦。
文:蘇媛
圖:受訪者提供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