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癥對老年身心健康的造成嚴重威脅。 據統計,2020年全球約有5千5百萬人罹患失智癥;到了2050年,估計人數將增加到1.5億人。 而美國神經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最新一項研究指出,中年時若能維持7項健康習慣,有可能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癥的風險。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美國神經學會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針對13,720位、平均年齡為54歲的女性,調查7種可能降低失智風險的生活方式。 這7種生活方式分別是:積極運動、良好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不吸煙、保持正常血壓、控制膽固醇和低血糖。
參與研究的女性必須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打分數,0分代表自己在該項目表現不佳或中等,1分表示為理想狀態。 研究剛開始時,這些女性在7個項目上的平均分數是4.3分,經過10年后,平均分數下滑到4.2分。
研究結果發現,每提高1分,也就是改善1項生活方式,罹患失智癥的風險就能降低6%。 科學家認為,在患者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癥之前,病癥已在大腦存在了好幾年,因此推測一個人中年時期的生活方式,可能對老年是否罹患失智癥造成影響。
英國阿茲海默癥學會(Alzheimer's Society)研究領導人歐克利( Richard Oakley)表示,盡管老化是造成失智癥的最主要因素,但這項研究再次顯示,人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風險。
不過科學家也認為,這項研究仍有缺失,像是無法確切得知上述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只能推測是較健康的生活,有助于降低壓力、減少身體發炎,避免有毒化學物質堆積在體內,進而降低失智風險。
本文獲《中時新聞網》授權轉載
同場加映:認知障礙癥/腦退化分3類,阿茲海默病最常見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認知障礙癥前稱“老人癡呆癥/腦退化癥”,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患之統稱;也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它會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
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會逐漸失去;有些病人也會有抑郁、幻覺或人格改變的病征。
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
阿茲海默病 - 最常見類型,占香港長者病例約65%
-
血管性認知障礙癥 - 第二常見類型,占香港長者病例約30%
-
其他(柏金遜病型認知障礙癥、甲狀腺機能衰退及維他命B12缺乏等)
認清認知障礙癥10大警告訊號
衛生署指,若出現以下情況,或是患認知障礙癥的警告訊號:
認知障礙癥病情發展及癥狀
衛生署指,認知障礙癥(腦退化癥)病情發展分3個階段,癥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