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東江散步的不少惠州市民詫異地發現,在日新月異的江北CBD(原博羅縣轄地,后歸屬惠城區),竟佇立著一座寺廟——大云寺。這一千年古剎臨江而設,門前是車來車往嘈雜的繁華公路,門后是縷縷禪煙的寧靜之地,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大云寺與武則天、蘇東坡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這座名寺卻歷經坎坷,數次被毀又重建,也曾被移作他用。此前,大云寺淹沒于廢棄廠房與雜草中已數十年,是無人問津的荒涼之地。近年來,在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大云寺得以修繕重建。這座古剎重現于世人眼前,塵封的歷史隨之揭開。
走在東江二路上,沿途可以看到絕佳的東江江景,滔滔江水滾滾向前,極為壯闊。不少市民或垂釣或休閑運動,公園綠道正加快施工建設中。大云寺便坐落在這條惠州“最美江景路”上,面朝東江,左連綠道,右靠亭園,是難得的一處人文景觀。
穿過嶄新的柏油馬路,便可看到一座不大的寺廟,外觀看起來剛翻新不久,裝修簡單樸實無華。一進寺廟,蘇東坡雕像最為顯眼。據寺內義工介紹,這是2016年熱心人士捐贈的蘇東坡居士參訪大云寺紀念像。
寺廟內有一座大殿,懸掛著“大云寺”的木牌匾。正上方還鑲嵌著一塊刻著“菊潭古庵”的石匾額,頗具年代感。殿內的建筑結構依稀可見原先廠房的模樣,還留有不少標語口號。大殿外有一棵高大粗壯的許愿樹,枝繁葉茂,至少要兩三個人才能圍攏。樹上系滿了紅布條,隨風飄揚,寄托著眾多市民美好心愿。
據悉,2012年6月6日,大云寺遺址被惠州市惠城區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并設立了標志。數據記載,大云寺遺址僅存有菊潭古庵墻基和柱礎,墻基范圍內為古庵之殿堂,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為380平方米。經過最近幾年的建設,在一片殘垣斷壁上重建起大云寺。寺廟一修繕,便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居民前來,這里開始熱鬧了起來。
尤其是2020年12月25日,東江二路東延段這條長達十年的「斷頭路」被徹底打通,實現了東江沿岸道路的完全連接互通,使東江二路、文昌路、惠州大道、菊花路、新寮路形成交通循環圈。由此,這座昔日荒蕪偏僻、淹沒在雜草之中的古剎,重現于世人眼前,越來越為人熟知。
大云寺這一處佛教圣地享有盛譽,曾吸引了蘇東坡多次前來游覽。北宋紹圣元年(1094)十月,蘇東坡來到惠州不久后,便與友人渡江游覽大云寺,寫下膾炙人口的小詞《浣溪沙.羅襪空飛洛浦塵》。因此,大云寺也是重要的“蘇跡”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文/圖 李海嬋
星島日報海外版、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制